第74部分 (第2/4页)

强富,我等前程不必过虑。随后,解缙连夜赶至金川门燕军大营,“驰谒,成祖大喜。明日荐胡广,召至,叩头谢,李贯亦迎附”。

就因为这个掌故,后世之人对解缙有所病诟。

不过就王动而言,从气节的角度上讲,王动并不是很喜欢解缙,但也不反感,识事务者为俊杰。

“小民王动,见过解大人。”王动施礼。

“哈哈哈哈,好你个王动,王静之,为何看到本大人,不下跪?”

“地硬,跪着脚疼。”

“哈哈哈哈,治平,静之说你这地很硬!”

“呵呵,解大人,与长沙府潇湘记的装饰比,我这还真的输一些。”张科回解缙……

解缙能很平等的看待王动,还是因为王动的才情和与张科的关系,接下来,大家言谈甚欢,王动不愿早早过来,主要还是怕解缙要与他对对子,或是写诗填词。面对着解缙这个大才子,王动心里绝对没底,当然了,就算是普通的学人,他也没底,但这会已经学会打太极了,不怕了。

“静之,我听治平说,你在长沙府办学堂?”

“是。”

“教的全是格物等淫巧之事?”

“也不尽然,只是想授寒门子弟活命之技。”

“也好,寒窗十年求科考,跃入龙门有几人。”……

解缙此人在朱元璋时期便脱颖而出,他的万言书足显其才,后来的《太平十策》,提出参用井田、均田之法,兼行封建郡县之制,主张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免屠戮、省株连,可见他对国是还是颇有见的,只是不对朱元璋的路子。当然,从王动的角度来看,这会好象也不对永乐的路子。

解缙的这次重新启用对王动来说是个迷,不应该只是安南战事那么简单。汉王对解缙可算是深恶痛绝,永乐也不喜欢,那怎么又会被重用的呢?至于《太平十策》王动也只知道个名字和简条,很多地方还要向解缙讨教,虽然皇上不喜欢,但王动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永乐只是这会不喜欢,假以时日,那就难说了,可能真能成了治国良策而被重用。

“安南,化外小邦,历代皆为中原属国,于今朝,收为省卫为宜。”解缙不知不觉的又开始纵论时事了,不过,这会他是有意的,他想试探一下王动。

“文治教化为主,以蛮治蛮才是上策。”王动笑着回。

“噢!愿闻其详。”解缙问王动。

“以武功,可得其地,以文治,可得人心,以蛮治蛮,尽谙其道,又可避其锋芒。”

“啊!”解缙的表现有点夸张,按理讲这些是不难理解的东西。

“收为省卫,易于管制,但施政还需因地制宜,其人财物,理因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如此可保百年之治。”

“静之所言极是,不以蛮夷而怠之,安南之政,人与制,二者并重。”

“解大人大明之制度,放之安南,不可动根本,但要有所便宜。另一紧要之处便是用人,用人不善,安南必乱。”

“静之所说,取之于斯,用之于斯,此言大善。安南一国多木,亦有异兽,然别无他物。收为省卫,怕是舍多于取。”

“解大人此言差亦,安南地处大明之南,多雨多河,土地肥美,其稻米一年可三熟,辽东之地稻米一年才一熟,以其地广植稻米则绝粮患。”

“一年三熟悉?辽东植稻米?”如果历史上细数博览群书的人,解缙绝对算的上是一位,王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解缙看的书,一百个王动加起来,也看不完。但这会,解缙眼里,王动这个人,看的书,怕是比自己也少不了多少。要命的是,王动看过的书,解缙本人可能听都没听过,潇湘书局的书,解缙也看了,说实话,有些真的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