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3/4页)
没多写一个字。除了他周满以外,还会有人递报告上去。他只要做到真实就行了,至于皇上能从这些折子里得出什么结论,那是皇上的事情,他算是交了差了。
这趟差事做的不错,几个据点都跑到了,锡兰山、爪哇和真腊三个点进入实质性阶段。这次西洋之行,还有一个极好地附产品,西洋诸多唐人支持大明朝皇上的御驾亲征,特别征集了两百万石粮食,其中的五十万石是捐献。这可开了商人这么大规模捐献地先例,加之前面对王国忠已经有过封赏了,算是有了先例。弄的永乐不得不又**议了一下,这五十万石要给个什么样的糖吃。
当然期间种种,周满也不完全把功劳抓在手上,对于王动的全程陪同和王动商会在诸多据点建设中的表现也是大写特写。永乐不笨,朝贡贸易说来说去,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贸易,有时掺点水,但也是半官方性质的。大明朝官府可是绝对没有给西洋诸多遗民弃民好处的,他们肯捐糖,无非就是彼此之间地生意做地好。这个生意是谁在主事的呢,楚王每回到这种时候就跳地凶了。
以至于郑和要求楚王一起跟着下西洋,这才把楚王的嘴堵上。西洋小国慕上国天颜,若王室屈尊下驾,德化四方,必定能使得番夷来朝。打死楚王也不干,江上行船还马马虎虎,洞**湖上他也玩过,只那个湖他就已经受不了了,更别出西洋之类的。
倒是丘彦诚在金陵没老实呆着,把个四夷馆当成是他龙城的驻京办,整天宴请大明朝的官员们,而且请客的地点不是大家熟知的潇湘记,这让很多嗅觉特别敏锐的人在家算计不已。
郑和大人出使西洋以来,潇湘记的大名因为王动也传的很远,加上又是京城第一酒楼,在些请客都是极有面子的事情。对于住在四夷馆的人来说,潇湘记是他们的定点宴请聚餐点。丘彦诚在没当上龙城宣慰司使的时候,就跟着王动混了,对于京城里的这些东西哪里会不清楚。总之,丘彦诚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与丘彦诚相反的是,跟着王国忠船队过来进贡的泥国使臣倒是吃住扎根在了赵大娘那里,这弄的赵大娘也很奇怪。象这种突然跑来的客户总是与王动会有点关系,不过她怎么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东西。王国忠对他的手下以及泥国的使臣都下了禁口令,王动与玛丽沙公主的婚事,绝对不可外,好在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也不多。
林强这次也跟着一起过来金陵城,他是第一回到大明朝,泥国的使臣平素也就跟着他,他在这金陵城里也是两眼黑。他到金陵来看看三湘商行旗下的几个大产业,一是家具,二是泥灰场,三是建筑,杨刚已经许下了林家在泥国的产业展,龙城那边的人力物力前阶段要支持多拉克岛的展,所以他过来大明朝,看看金陵总行这边的情况。
大明朝的富庶自然不用多说,林强感受的还是这里的文化。再怎么说,他们这些世家往前推个百十年,大多都是穷苦人家,所以底蕴不足。在金陵城里,单单看那城墙,就已经让他感觉到作为一个唐人汉人的自豪。
让林强最吃惊的是王动此人在西洋的明眼人心中地位比大明朝皇帝还重,可到了京城,他突然现,王动最叫的响的身份还是个商人。一个官商,并不是大明朝的权相,也不是兵马大元帅,只是一个商人。官职也是有,只是个管着军械制作的小吏。
郑和这位光耀西洋的大明朝使臣,在京城里居然那么的不起眼,一抓一大把。这会也算是体会到了,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官小。
………【第八四节 并吞虾夷】………
王陈在年前就带了一千人回夷洲了,他紧赶慢赶还是没能赶到夷州过年,没办法,如今他基本上算是逆风,走的很慢,船队的大船很多日子都是靠橹船拖着走。
到了夷洲之后,所有人都象是脱了层皮似的,连日来在海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