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立威之战:后周攻后蜀七 (第3/4页)
战略远见与对天下苍生福祉的深切考量。
柴荣深知,战争的硝烟虽已逐渐散去,但留下的创伤却需时日方能抚平。四州之地,历经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他意识到,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人心的归附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于是,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情与决心,颁布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诏令。
这道诏令,如同久旱逢甘霖,又如春风拂过冰封的大地,它不仅废除了蜀地旧制下繁重的租税与无休止的徭役,更如同一束温暖的光芒,穿透了百姓心中的阴霾。诏令中字字句句,无不透露出新朝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它宣布,从今往后,除了国家法定的两税之外,任何强加于民的不合理负担都将被彻底清除,让百姓得以在和平的阳光下,重新耕耘希望,重建家园。
此令一出,四州之地沸腾了。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或相拥而泣,或欢呼雀跃,他们难以置信地传颂着这位新君主的仁德与智慧。他们感慨于后周朝廷的宽仁与公正,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望。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四州之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实现了从动荡到安定的华丽转身,成为了后周稳固的后方与坚实的基石。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柴荣皇帝那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以及他背后那份深沉而伟大的战略眼光与民生情怀。
转眼之间,岁月的车轮悄然滚动至显德二年那个寒风凛冽却又充满希望的十二月初六,即公历纪元的956年1月6日,这一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印记。周世宗柴荣,这位被后世誉为英明神武的君主,再次以他那海纳百川、宽宏大量的胸襟,书写了一段仁政佳话。
在庄严的朝堂之上,柴荣帝王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慈悲的光芒,他缓缓颁布了一道震动朝野的旨意——特赦所有在战火中不幸被俘的后蜀士兵,这一决定如同春日暖阳,瞬间融化了战争的冰冷与隔阂。他深知,战争虽为两国之争,但士兵皆是父母生养的血肉之躯,不应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随着旨意的传达,整个后周军营乃至民间都为之沸腾。被俘的后蜀士兵们,从最初的绝望与迷茫中逐渐苏醒,他们难以置信地听到了这来自胜利者的宽容之声。柴荣不仅给予了他们重生的机会,更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尊严与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选择继续留在后周军中,以新的身份与战友并肩作战,守护这片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土地;还是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踏上归途,重归故土,与家人团聚。这一选择,完全尊重了每个人的个人意愿与情感,体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此举一出,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国际间树立了后周作为大国的典范。它不仅彰显了周世宗柴荣超凡的胸襟与远见,也展现了后周王朝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坚持。被俘士兵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尊重,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来自敌人的善意与温暖,这份情感如同桥梁,悄然间拉近了后周与后蜀之间的距离,为两国之间日后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这段历史佳话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激励着后世君主以仁政爱民,以宽容化解仇恨,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安宁。
步入显德三年那个炽热而充满活力的盛夏六月,阳光如织,照耀着大周的每一寸土地,也映照着后周世宗柴荣那锐意进取的雄心。在这一年的鼎盛时节,柴荣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对屡建奇功、战功显赫的王景将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嘉奖与委以重任。他不仅赐予了王景丰厚的金银财帛与土地封赏,更将其视为国家栋梁,郑重其事地任命为秦州节度使,并特别赋予他西面沿边都部署一职,这一职位之重,足见柴荣对王景个人才能与忠诚度的极度信赖与高度评价。
王景的任命,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过西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