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十八 (第3/3页)

位将领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南唐军民口中的佳话,被后人永远铭记。

在淮南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百姓们的心灵深处烙印着南唐政权那段黑暗岁月的痕迹。那些年,他们仿佛生活在无尽的阴霾之下,南唐的统治如同一座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自由与安宁的灵魂。茶盐贸易,这本是民生之本,却被官府以严苛的法令牢牢把控,价格畸高,市场萧条,百姓难以借此维持生计。而粮食与布帛,这些维系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资,也被以“博征”之名强行征收,实则是对百姓血汗的赤裸裸掠夺,无数家庭因此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南唐为扩充军备,在淮南地区大肆开辟军田,沉重的赋税与徭役如同两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在饥饿与疲惫中挣扎求生,生活的苦难难以言喻。

然而,当后周的铁骑踏破这片饱受摧残的土地,百姓们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之火,他们以为终于能摆脱南唐的暴政,迎来新的生活曙光。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残酷的一击,后周军队虽然推翻了南唐的统治,却并未如百姓所期盼的那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帮助。失望与愤怒在民众中蔓延,他们意识到,无论谁坐上那把龙椅,若不能真正体恤民情,那么他们的命运便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于是,在绝望中,淮南的百姓们开始觉醒,他们不再沉默忍受,而是选择了反抗。利用淮南地区复杂多变的山地湖泊地形,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山间湖畔构筑起坚固的堡垒,形成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手中没有锋利的刀剑,只有平日里耕作的农具,作为抵抗外敌的唯一武器;他们身上没有闪亮的铠甲,只有用厚纸糊成的简陋护甲,但这足以彰显他们扞卫家园的决心与勇气。这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军队,被时人尊称为“白甲军”,他们的壮举在后世传为佳话。

面对这股看似弱小却意志坚定的反抗力量,后周军队显然低估了其战斗力。数次围剿与讨伐,均被“白甲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顽强的斗志一一化解。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白甲军”与南唐残余势力的联合,他们不仅成功抵御了后周军队的进攻,还逐步收复了之前失守的领土,战局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之中。这一幕,不仅是对古代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映,更是对人民力量不可小觑的生动诠释。

相关人物介绍:

舒元(923年-977年),史料多称为朱元,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 ,五代宋初时期军政人物。

舒元早年效力于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随其起兵叛乱,到南唐求援时因李守贞败死而留事南唐,授为驾部员外郎,并改姓为朱。他在南唐多次谋求领兵,但常遭排挤而不得志,至后周攻南唐之战时才得任用,以收复失地之功得授舒州团练使。不久为监军陈觉所逼,于紫金山之战中叛降后周 ,拜为蔡州防御使,后改濠州防御使,恢复本姓。北宋时历镇沂州、滑州等地。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舒元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追赠武泰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