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年少不轻狂(中) (第5/10页)
论,与各朝代县志的记载,沙窝所属梅林关、虎头关、山水关所处位置,应为处熊河流域同一区域,根据朝代的不同而关名进行了更替而已。当今其地理方位也有据可寻而展现在世上的目光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枪炮战争取代了冷兵器时代,由高山寨、熊河、马岗、马鞍山、小界岭一带的白云山防线 沙窝抗战,留下了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唐代前期熊河汉潢古道处设山水关,仍有脍炙人口的传说,而唐代改名虎头关设巡检司太平驿,与后期沙陀国的成立是顺理成章的历史史实。熊河至柳铺段直至1952前,仍然是南去汉口的捷径。
在这里,不仅有杜牧、刘禹锡、苏东坡、李白等名仕留下足迹,还有宋代名仕王之道,留下了宋金抗战时期足迹。公元1145年,因反对秦桧的王之道,从相山复出。位于大别山江淮分水岭的新县,虎头关、阴山关、木陵关、黄土关、白沙关,变成了宋金军事角逐之地。王之道被南宋朝庭起知信阳军,兵驻汉潢古道之沙窝(熊河), 时值年尾,巡查军队,写下了传世诗篇《沙窝道中》——
1十里沙窝路,晴云向暮开。褰裳九过水,驻马一观梅。岁晚松篁茂,山寒虎豹哀。不因王事迫,谁肯此音来。
2叠叠青山处处溪,溪声淙玉潄玻瓈。悬知菊水人难老,可信桃源路易迷。山岭梅花迎客笑,路傍松盖与云齐。寒林昨夜微经雨,新迹分明过虎蹄。
3小驿隳颓不见容,着鞭东走梵王宫。怪禽落日休相恐,五里松篁一径通。
熊河经历了元未明初、明未清初、抗日战争的三次战争洗礼与屠杀,古时两次人口迁移,许多古迹被毁失了,唯一留下的,便是文字记载与地理特征,古墓葬的取证了。
而现今的106国道,是1952年动工,1958年修成通车,当年位于熊河处的山水公社易名沙窝公社,而移至今天的位置。 当时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而由河南、湖北地方政府修建的沙窝至福田河段106国道,1952年福田河至小界岭已修通。据老一辈描述,那一年“大办钢铁”,沙窝至小界岭段1958年完工通车。根据历史地理的考证与推论,虎头关与山水关皆设在熊河,唐代前期称山水(土门)关,唐后期称为虎头关。许多记载便符合逻辑,与阴山关,木陵关的史料记载与传说相吻合。
师傅仍是二姐的师傅,也变成了我的师傅。
不过,二姐听说天津市卖茶叶很赚钱,便与同村一个姐妹的亲戚一起去了。
而我,开始了大半年学习裁剪、缝纫的学徒期之旅。
11
大半年的学习,我已能单独缝裁当地传统、流行的各款式服装了。
务工潮的人员逐渐流入全国各地。农村的收入,裁缝店已逐渐满足不了师傅七口之家(四个孩子)的日常开支。他也随波逐流南下深圳。而我家因夯土筑墙的瓦房,因成危房,急需翻新,父亲便带着我,在公路边一处烧房瓦的田里做砖坯,准备着烧砖修房。
父亲与我用锯镰割尽田中的稻桩枯禾,把一处土刨挖的松软,灌上适量的水浸泡半天后,牵来家中的老牛,使其踩踏成烂熟泥。然后把泥堆起来,用木棍崩紧的钢丝一块块割下来,摔砸在木制的大砖模匣之中,然后用木锤夯实,拆拿掉匣子后,一块砖坯便做好了。
这样断断续续干了一个月,大砖坯才做了一千多块。
十月下旬的一天,独自正埋头做砖坯,父亲高兴地跑到我的面前,手中挥舞着一封信大声嚷嚷着:“别干了,你姐赚到钱了!”并用手拉着我的胳膊肘子,“咱有钱买砖了!”
当时红砖的价位是0、1元每块,翻新旧居需2千元,包括运费需四千元,外加石灰、水泥、人工,简单的砖瓦房成本价也要花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