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青春撞了腰(六) (第4/5页)
那时还没举行结婚仪式、又同居的夫妻,我们这种情况很多,也很寻常,但是岳父那边传统观念占据了理性,所以没有参与我们的婚礼。也没有办理婚后的三天回门(回娘家)礼仪。
婚庆办得现代而又传统。上午请来先生写好喜联贴上门楣,门框上的喜联字我第一次专注到是合写,如鸾凤和鸣、招财进宝、双喜临门、早生贵子等都是连写在一起的,也喻意夫妻和美,心心相映,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婚前一夜在婚床处塞上铜钱,馒头,花生,硬币,白果,糖果。让第二天的孩童们摸床,以示意“早生贵子”。由已婚的婶子压床睡一睡,引导示意着承前启后的传承风俗。父母赠送了古钱币,一人一块银元,双方共同沐浴时放入水中,表示富贵盈门,子贵多福。
婚礼的当天拜堂前,从天津赶回的二姐帮妻画了妆,并带来了相机帮我们拍了照片,拜堂后共同吃了同心面,开始闹洞房,由于妻怀孕,亲友们讲笑话热闹了气氛,午饭招待了亲戚、朋友与乡邻后,到了晚间便喝拜堂酒,由夫妻双方在席间上坐,由妯娌婶娘们又哄闹了一番。甚是热闹,回到新房后,又进行圆床的仪式,并由仪师和唱吉祥富贵喜庆的段子,亲友乡邻们附和着彩头。讨烟递茶又不免嬉闹一番,反复嘻庆之后,便结束了一天的礼仪。
这种秉承的礼仪,是一种包容与和谐的诠释,是对妻的尊宠,也是对新人的祝愿。多年后回想起来,人生之中最得意——虽没能“金榜题名时”,但独享“洞房花烛夜”!这种特有的风俗,是一种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同送月礼,上梁,回门等,更是地方民俗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
但随着时代改革的变迁,西方文化的入侵,婚礼也逐渐披上了西方的“洋尚”。当年有朋友力劝,办西式结婚仪式。我想,作为一名华夏子孙,从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上,八国联军进北京,中日甲午海战,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俄条约等,昂首屹立东方的大国民众,是否居安思危、曾经的民殇国耻?
那天正是三九寒冬,小生命顺畅的诞生,让我很是欣慰与骄傲。第三天时拜祭了祖先,并且在塘坝埂边上的古槐树上割了一小片树皮,在土炉火边烘炕干燥之后,把孩子放入我们小时侯睡觉的摇篮里,这同样也示意着承前启后的传承观念。由近亲的女性最年长者,用红烛火点燃围绕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周围熏燃一圈,表示驱邪镇神、沐香浇贵,引星述命、状元及第之说,并祈祷长命百岁,福禄永享。但我的儿子,后来真的金榜题名,考上了大学。
母亲患慢性气管炎很多年了,到了天气寒冷时,更是咳的厉害,所以洗尿布我全包了。妻“坐月子”肚子夜晚饿时,我就起床生火煮食物。记得那个冬天真得很冷,青砖瓦房四处钻风,房外浓霜茫茫,室内水缸封冰。但心里还是暖暖的,自己也做父亲了,担当与责任是首位的。
儿子出生后第五天,我便去了岳父母家报喜。岳父母很是高兴,并让我带回了慰问品。第七天的时侯,妻身体还很虚弱,清早起来后便在房间起了炉炭火,叫来嫂嫂们帮儿子穿衣服,自己也细心地学习。为婴儿穿衣服,那还真是一项很细致与技巧的活。三个多月,我都承领了下来,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妻才放开手脚与胆量慢慢学会。
第九天的上午,亲友与乡邻闻讯前来贺喜,岳父岳母与其家人都前来祝贺。并挑担来了六担礼品,上面贴着又红又大的双喜字,其中最醒目的一担礼品由岳父亲自担挑,左前担着竹摇篮,右后担着童车与童坐椅,竹摇篮里放着红色的被褥,上面铺着绚彩的手工刺绣婴儿肚兜,上面绣着鸳鸯戏水,年年有余,五福临门等图案,还有童装、童鞋、童帽。做工很是讲究。我们接到村口,并燃放了鞭炮。
妻“坐月子”其间,也有很多讲究的,不能出门吹风,即使有事出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