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八) (第2/5页)

淡黄槐花满地留,寂寞午夜后,铁索吊桥空飘荡,浪摆随风漾动。半边月,挂林梢,迎风柳,云幕绕。英雄山上,霓虹灯下红旗艳,潢河岸边,精雕玉栏闪。布谷鸟啊,心中情满怨,西山隐隐现,声声深深唤。

欧阳妹去了英国之后,我开始偶尔有失眠的症状。唉,这叫啥档子事?不觉独自长嘘短叹,这或许是情感的空虚、还是多愁善感惹得祸?

第二天早上,天气仍闷热难耐,放暑假的儿子嚷着去香山湖玩,我便同意了。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陪着矿业公司的老总,去了趟袁河,因那一带储藏着亚洲第一大钼矿床、互生荧石矿与稀土矿产。然矿没有被开发,而袁河的景色却令我不忘。那一天上午,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到了香山湖普济寺之后,忽然想去袁河看看,便步行越过韩山,远远便看见郁郁丛丛的古树林。

袁河是个古老的村庄,而现在的居民,也是清初从江西至湖北迁徙而来,村中为杂姓居民,以袁姓最为显赫,在第八代前,也就是清嘉庆后咸丰年间,历任弋阳(光州)县令。而现如今留下的青砖黛瓦的门楼,也是那时所修建而留传至今,门楼旁遭文化大革命破坏断了前爪的石狮,仍孤零地守在门楼的西边,向游客倾诉着曾经辉煌的岁月与历史沧桑的过往。

而袁河靠村口南边的山丘上,却是明朝以前遗留下来的寺庙。相传李自成起杀戮三洗河南大别山之时,而和尚与道士却留了活口。

新迁来的居民除了朝庭分得的田地之外,地盘全被霸道的和尚占尽。而寺庙的马匹牲口经常践踏、毁吃村民庄稼。又强逼民女,乱抢乱占。面对势厉的和尚村民怒不敢言。后一游士路过此地,叫附近所有村妇正午出门,手拿粮碾(亦叫连枷,一种拍打小麦、黄豆、绿豆等用的工具。为竹子所制作),赤裸全身,把寺院围起来向周围地面拍打十二遍。一连七天,和尚羞而不敢出门相抗。后寺庙逐渐败落,直至荒废。解放前土改时才彻底毁掉,现山顶仍是一处开阔宽敞的平地,而山周围,却生长着郁郁丛丛的乔木与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石楠。

第一次去袁河塆,便见到了古老的磕石地。也想起了小时侯,母亲与父亲,还有哥哥与姐姐们踩地的情景。那时过春节或中秋节,父亲便挑着糯米与大米,把米倒入石窝内,父亲便在后面,有节奏地用方木打制的杠杆踩踏,随着一上一下的带动石凿运动,反复地砸打着石窝的米,碾砸成面后,母亲便用竹箩过滤成细面。父亲与成年的哥哥轮换着踩踏,而我却与姐姐打闹着。父亲空下来与我们说着话,逗着我们笑,好似此时汤圆母亲已经做好,我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尝一般。村里有了磨面机,再也没有踩地了。我逐渐成长后,老家的踩地不知丢到了哪儿?只剩下石窝静静地躺在那里。今天来又见了此物件,不免睹物思人,少时那欢乐的全家福,也随风吹来了多年的记忆。

还有碾米用的石槽,碾豆面用的石磨,也都勾起了那儿时曾经尘封遥远的思忆。

在村里一处农家,一位中年的乡亲同我打了招呼,并热情地泡了茶,我与他攀谈了起来,原来是位自然养蜂人,蜂蜜每市斤才卖五十元一斤,属纯天然蜂蜜,不向蜜蜂喂食任何糖类食品,让其自然在山间采集花粉酿蜜。我看了他的成品蜜,货真价实而且便宜。

我询问他附近留传的古山寨时,他说靠塆北有一处圣仁尖,海拨约七百五十米,登临可俯瞰香山湖全景,寨墙仍保留完好。他还不耐其烦地讲解了袁河的奇闻趣事,让我对他不禁有一份难以表达的敬意。

最有名气的要数袁河的古树。

古树之美、秀、奇。让袁河不愧为“中原古树第一村”。村口的两棵国(小叶紫红色)檀树,千余年来,英姿婆娑地立在袁河村西南口的河边,见证着袁河历史的风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