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3/5页)

例子小说中比比皆是。不多举。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作者好象唯恐读者不知宝钗之好,不知黛玉之“恶”,都是把她们俩对比着来写。

第三,黛玉没有宝钗有才。第五十六回,凤姐生病,委托了探春、宝钗、李纨共同管理大观园。按传统观念,黛玉是父系的亲戚,和贾家的关系比薛家更亲,所以宝玉说“疏不间亲”。王夫人委托宝钗而不委托黛玉,宝钗理家之才是重要的原因。就文学方面来看,写诗上她们难分伯仲,但宝钗却比黛玉知识渊博。看看第四十二回,宝钗论作画,就知道她知识有多渊博。

第四,贾家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公开赞成过宝钗,却没有公开赞扬过黛玉,专门给宝钗过生日,却不见给黛玉过生日。第三十五回: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大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总之,写黛、钗,作者的笔墨简直一边倒。但是他就是这样写,我们还是认为黛玉比宝钗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再看看是怎么写晴雯和袭人的。'

毫无疑问,作者对晴雯是褒扬的,对袭人是贬斥的。只要看看第五回中她们俩的判词。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晴雯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对比一下这两个判词。 “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像是袭人,但作者偏要加上“枉自”“空云”;而晴雯则是像霁月一样“难逢”,“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一个是“谁知公子无缘”,一个是“多情公子空牵念”。其态度之鲜明可见。但是文中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正好相反:一个温和,一个尖酸;一个老成,一个天真;一个忠于职守,一个像小姐一样什么事也不做。

先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第三十一回,晴雯把一把扇子跌折了,宝玉心情不好,说了她两句,她不服,和宝玉顶嘴,袭人又出来劝,晴雯便把袭人也捎带上了。

“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侍的好,我们原没伏侍过。”

后来,晴雯更干脆把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情”的老底都给掀出来了:

(晴雯)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明公正道,连个姑娘都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晴雯的这两段话,尖酸得不能再尖酸了。后来,宝玉一时气极,要回王夫人,把晴雯撵出去:

(宝玉)说着,一定要去回。袭人见拦不住,只得跪下了。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环见吵闹,都鸦雀无声的在外头听消息,这会子见袭人跪下央求,便一齐进来都跪下了。

换了别人,晴雯把自己的老底都揭了,等于打自己的嘴巴啊,还不恨之入骨。可袭人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跪下来为晴雯求情,其忠厚温和可见。

再举一个例子。第五十九回中,春燕的娘因为不懂规矩,在大观园闹事,平儿的处理是“撵他出去,在角门外打四十板子”。那婆子泪流满面,央告袭人:

袭人见他如此说,早又心软了,便说:“你既要在这里,又不守规矩,又不听说,又乱打人。那里弄你这个不晓事的来,天天斗口,也叫人笑话,失了体统。”晴雯道:“理他呢,打发去了是正经。谁和他对嘴对舌的。”

一个“心早又软了”,一个说“打发他去了是正经”。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