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5页)

到了3月24日,周末回家,我例行公事一般打开邮箱查邮件。视线扫过发信人一栏,不由心生欢喜:有来自DHL公司的信函通知!想来学校再有钱也不至于拿国际快递来寄拒信吧?估计有戏。打开一看,我着实愣了几秒——邮件里写着“On March 23; 2007 a shipment label was printed by D。 Blyda of MOUNT HOLYOKE COLLEGE for delivery to Ms。 Jingyi Huang。”我反复看了很多遍,直到确信眼前是Mount Holyoke的大名才回过神来。这又是搞的什么名堂?不是已经把我defer了吗?好马不吃回头草,他们这是唱的哪出戏啊?喝口水,冷静一下,我决定打开学校的网页查询录取结果。几秒钟后,我看到了招生委员会的信,开头一长串话都没细看,眼睛直落到了“Congratulations!一词上。瞬间,我大脑出现了难得的空白,清醒过来第一反应是“Mount Holyoke College录取我了……”

。 想看书来

两手抓的日子(6)

可能是这个消息来得太迟,我并没喜极而泣,或是成为另一个范进,甚至没有激动,只是半为忐忑半为高兴地吃了晚饭,继续坐下去查奖学金情况。直至那个不低的奖学金数字出现在了屏幕上,我才真正踏实下来,放心地对着屏幕笑了起来。后面便是打电话告诉家里人,继而是短信通知寝室里的姐们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几乎是确定我被录取的同时,我便决定留下来高考。一则因为是春季入学,还要在国内待半年,能进高校里感受一下气氛也好,二则签证形势未必乐观,国内有学校保底至少免除了我签证不过成为“待业青年”的可能。此后几个月里,我仍留在学校继续高考的复习,忙碌之中几乎把申请结果抛在了脑后,和大家一样,还是时常被测验、背书搅得烦躁,并未有太多的轻闲。

这封意外的录取信算是对我两年申请历程的一个极佳总结。能被心仪已久的学校选中,也实是幸福。虽然至今我没能得知最终决定拿出高额奖学金录取我的根本理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Mount Holyoke College与我确是相互欣赏,“情投意合”。看来我费尽心思琢磨出的“情书”终于没白费,虽晚了几个月也还是“赢得美人归”了。

关于申请的一切

申请国外的学校,前前后后耗时两三年,对任何一个高中生而言,不论自己水平如何结果如何,它都称得上是个“工程”。

时间表

从我的教训来看,下定决心要申请的同学在高一时最好就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是提高英语水平(不仅仅是考试分数和单词量,更是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其次是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进入学校的团委、学生会,组织社团等等。但是无论如何绝不能因为要申请而去各个学生组织中“挂个名”,或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求写essay时有材料。当初我自己热衷于组织参加各种活动,竟是无心插柳,让后来申请顺利许多。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只是我们锻炼自己团队性和领导能力的一个方式而已,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没有为群体服务的信念,一切都只是个花架子,根本无法成为申请中的必要条件。但高一开始准备申请并不能成为放松学校学习的理由。哪怕以后学理科,也不能“牺牲”中国近现代史;同样,准备选文科的也不能因此放弃物理、化学。否则高中三年后,文科生是“科盲”,理科生是“文盲”,无异于自断一臂。

高二开始正式进入申请过程。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而言,这一年时间基本会全部贡献给标准化考试。要考SAT的同学挑战会更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