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3页)
。怎么说呢,就人的一般定义上的发展,其实它并不以上清华、上北大为标志,寻找人生最佳的发展点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人最佳的发展都是在自身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学业成绩不佳的人却可能有非同寻常的人际智慧,有高超的人气,可以成为领袖,成为国家总统,一个沉默寡言、有严重交际交往障碍的人也可能是个卓越的哲学家,可以说劣势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优势,关键看你用什么尺度看待孩子,如果你能够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有个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很为之发愁,有一天她找到一个老中医,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没办法啊,谁叫你孩子身上带的“土”这么少!医生说的意思是,这个孩子特别聪明啊,所以对节气、气温升降等等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别的孩子没事,他却受惊扰了,生病了。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延伸一下,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是体弱多病的,或者心灵有某些不可医治的隐疾的。有个天才的大提琴家,别人一听她的演奏,就说这样演奏的人,一定无法长命,结果确实如此。
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以上说的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说人的天分是个问题,人的选择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个乘火车理论,就是一个人可能开始时发展比较慢,但是他后来搭的是一部快车,他一定比开始发展很快,后来却搭一部慢车的人,跑得快得多。这个故事背后说的是,更要紧的也许并不是人的智力,而是看你所选择的“发展空间”需要你什么,如果需要的正好是你的长项,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天才”。
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当你还没发现孩子长项时,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所在,可能就是长项所在。
遗传决定人的限度,选择则可能决定人的命运。
当然,教育要研究的是更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怎样让这个普通人成为优秀的人—— 像成功的父母一样优秀,比平凡的父母远为优秀,这不是共同的梦想吗?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最为畅销的育儿图书,基本的模式都是“我的孩子是个有什么什么缺点的人,经过我怎样怎样的教育,成为怎么了不起的人”,《卡尔?威特的教育》如此,《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此,周弘讲述的故事也是如此。这样的故事与其说描述的是奇迹,不如说它说的就是信念和耐心所创造的可能性。作为一个父母与其生活在不可靠的幻想中,不如直面现实,有勇气和恒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开始,从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开始,雄心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雄心一定能够得到你应得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父母,你的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比那些条件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更好!
所有的奇迹都是耐心的结果,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缓慢的,教育孩子哪里能够速战速决,立竿见影?耐心就是和命运拔河,在耐心中机会总是能够找到的。其实,很多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很多改变甚至也要到了火候才有可能。英国的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16岁前是很难自主改正错误的,这样的研究,大概也会使我们放松点,我们总是容易嫌孩子不断地犯错误,重复着犯同样的错误,大概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久了,也会忘记了自己的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吧!
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莫过于这句话:“在古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