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是古代的城市废墟,更不必说它们的名字和历史了。在两河流域和周围地区,有千百个这些被称作“tell”的土丘,其中沧海桑田、百般奥秘只有经过考古发掘才能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曾有二个旅行学者对其邻近两河流域的这些独寂的土丘发生过兴趣。最早的一个是西班牙的犹太教士、图戴拉城的本杰明。他在书中提到,当他于1160至1173年在近东旅行时,曾看到亚述首都尼尼微的废丘在摩苏尔城的对面。17世纪以来,欧洲旅行家开始对一些土丘产生了兴趣。意大利人彼特罗·代拉·瓦勒 (Pietro della Valle)在1625年发表了他亲临两河流域的游记。他不但认出了距希拉镇60公里的巴比伦遗址,而且把他在巴比伦和乌尔丘上发现的楔形文字铭文砖带回了欧洲。当然,世上无人能识这种神秘的古文字。1700年英国人汤姆斯·黑德将其定名为“楔形文字”。1761年,丹麦王派出一支考察队前往近东收集和发掘古代文物。队长数学家卡斯腾·尼布尔(Karsten Niebuhr)在古波斯首都遗址波斯波里斯摹绘了一些楔形文字石刻铭文(1761—1767)。随后,许多欧洲人都陆续来到两河流域,勘察尼尼微和巴比伦等废墟,收集文物、摹绘铭文。其中著名的有法国修道院长约瑟夫·德包尚(de Beauchamp,1785—1790年到两河流域)、英国驻巴格达总领事和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克劳狄·杰姆斯·瑞齐(Rich,1807—1821)、杰姆斯·白金汉爵士(1816年)、罗伯特·米格南(Mignan,1827年)、拜里叶·弗腊舍(Fraser,1834年)以及楔形铭文的释读者之一的亨瑞·克来斯维克·罗林森(Rawlinson)。1835至1886年,英国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探险队的F.R.切斯尼(Chesney)考察了两河的河道和地理风俗。然而,除了德包尚和米格南在巴比伦各自挖的几个小坑外,这些考古先驱者没有进行发掘活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2)

大规模的发掘始于1842年由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鲍塔(Botta)挖掘霍尔萨巴德(Khorsabad),他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一个亚述人的城市(萨尔贡堡)、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他古物。紧随其后,1845年,英国的亨瑞·莱亚德在尼木如德(Nimrud,亚述的卡勒胡城)废丘和尼尼微遗址发掘出了另两个亚述首都的深藏地下的宫殿(1846年),获得了同样的价值连城的丰富收获。1849至1854年,他和罗林森先后在尼尼微挖掘出土了亚述王大量的泥板文书。1877年,两河流域南方的发掘拉开序幕,法国驻巴士拉城的副领事厄内斯特·德萨尔宅克(Ernest de Sarzec)先在泰罗丘(Telloh)得到了几个古代石像,随后他的连续发掘使第一个苏美尔人的城市(吉尔苏)重见天日。1897至1912年,雅克·德莫尔根(Jacques de Morgen)带领的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邻接的波斯境内发掘了古苏萨城的遗址,也发现了大批古物及包括汉穆腊比法典石碑在内的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碑石和泥板文书以及埃兰语楔形文字文献。

1843年以来,法英两国人在两河流域30多年的频繁挖掘使世界突然发现了这里与希腊和埃及的古代遗址一样存在很多古代财富、艺术品和文献。于是像古典传说的大西洋城一样神秘的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突然被世界认识到是一个和中国、希腊、埃及一样曾经繁荣兴旺的伟大文明。它的突然毁灭导致它被世界遗忘了约2 000年,它的重新发现是近代世界人文科学的一个巨大的成就。然而,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