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3/5页)
经没了表情,说:“天色不早了,深秋夜里凉,都早点回去歇息吧!”
言罢,温贵妃步子急匆匆地往前走,通贵人跟了上去,平贵人和惠妃还在后头对眼嘲笑。
通贵人跟着温贵妃,压低嗓门安慰道:“贵妃别往心里去,皇贵妃早年进宫都一无所出,您还年轻,总会有子嗣的。”
温贵妃一脸怨念:“哼,皇贵妃自个儿肚子确实不争气,可她还有四阿哥,可是我呢?”
她之前教训平贵人的气势一下子没了,撇下通贵人领着侍女回到自己的长春宫。
长春,长春,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拥有长久的春天?她的青春全都给了那个叫“玄烨”的男人,可她的男人,身为帝王,拥有无数女人,如今又被一个女人迷得不认后宫,看都不看她一眼!贵妃又如何?皇贵妃又如何?皇后又能如何?全都不及一个宜妃!
长春宫里一片寂静,她坐在宫女刚刚铺好的锦缎被褥上,用美丽的鸳鸯锦被蒙住头,哀伤地哭泣了。
此时此刻,她不用顾及家族威望,不用顶着姐姐的光环,她放下沉重的包袱,脱去“贵妃”的帽子,尽情感受自己只是一个孤寂凄凉的、没有亲人可以相依、时时担心自己命运的可怜女人……
注:'1'南府:即后来的升平署。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始于康熙年间。道光七年(1827),改南府为升平署。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源于昆山腔,南戏不代表昆曲。
第96章 第九十六章
十月小阳春;风物宜人。慈宁宫正殿后面的檐下的几盆金橘树已经结了果;一颗颗硕大饱满;映照在阳光下金灿灿;格外耀眼夺目。前边新摆了许多晚开的菊种,五颜六色,绚烂多姿;在微风中微微地点着头,给这古老而又庄严肃穆的高大殿堂带来几许秀丽和喜气。
花丛间;年迈的太皇太后正弯着腰;对着几棵金橘树盆栽进行修剪,十分认真细心,以至于没能听到太监的通传。
她的侍女苏麻喇姑笑着说:“老祖宗;宜主子来瞧您啦!”
“啊?你说什么?”太皇太后头发已经花白;耳朵也不大好使,眼睛眯着问。
苏麻喇姑又禀报了一遍:“老祖宗,您瞧,翊坤宫的宜主子来给您请安来啦!”
顺着苏麻喇姑手指的方向,她老人家果真见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暗红身影远远走来,只是她眼神没过去好了,看了许久才看出那是宜妃。
她身后跟着一个宫女,蓝布袍子大黑长辫,右边牵着一个小丫头,淡淡的粉色小锦袍,乌黑的头发辫成了许多小辫儿,粉嫩雪白的面庞,和慈宁宫的盆景交相辉映,秀气又可爱,显出一团稚气。
太皇太后眯眼瞧着,说:“那跟着的孩子是若儿么?怎么都长那么大啦?”
苏麻喇姑笑了笑,说:“老祖宗年初见过四公主后就再没见过,这会子瞧见变化也不奇怪。”
太皇太后感叹:“这么久没见了啊……怪想人的。”
苏麻喇姑点点头,说:“这不,宜主子带着四公主来瞧您啦!”
“走,走,快扶我去瞧瞧我的曾孙儿!”老太太放下剪子,急匆匆地就要往前走,苏麻喇姑生怕她闪着,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