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于越过山脊,落入山南湖中。等它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条巨龙。

再说山北的鲤鱼们,看见同伴在天上被火烧焦,全都吓得缩做一团,没有敢再去冒险的了。可就在这时,霹雳电闪之中,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半空中有雷鸣般的声音隆隆轰响:“大家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现在就变成了真龙。你们大家,都要和我一样,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闻言,倍受鼓舞,开始争先恐后,成群结队地挨着跳跃。一时间乱箭齐发,鳞光闪烁,然而除个别的飞跳过去,或大或小地化成龙以外,大多数都从空中摔下,额头撞上山岩,落下了大大小小的黑疤……

据说直到今天,黄河鲤鱼的额头上,都还长有黑疤。为记此事,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曾作《赠崔侍卿》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说的意思,是“凡鱼”化龙者寥寥,跳不过龙门的,则有“点额”、“暴鲤”之灾。后世的科场考试,把金榜题名的称为“鱼跃龙门”,把名落孙山者说成是“点额而还”,其出处,大概就源于此吧。

跳不过龙门的凡鱼们咋办?不甘心呀,不甘心又咋办?下面关于故乡凤凰寨的故事,就是冯二爷撩着蚂蚱须的杰作了。

古书上讲,天地间有一种大头鸟,形状如鸡,尾巴丈长,身上有五彩斑纹,飞的时候响声像车轮滚动,所到之处没有鸟敢叫唤。这种鸟名叫凤凰,白天吃竹子实,夜间宿梧桐树,是天下鸟中的圣贤,特色是一德、二忠、三义、四仁,在传说中是能给人带来福祉、祥瑞的神鸟。咱们凤凰寨可是落过神鸟的福地,只是从清朝到现在,不断有人上北邙山挖古墓,刨古董,生生把龙骨挖断了,破坏了地脉,咱这儿才成了十年九旱,干巴缺水的穷地角儿。

且说那跳不过龙门的凡鱼们,垂头丧气的返回途中,游到这北邙山巅,猛一抬头,看见咱村南的寨墙上,高高耸立着一根亮晶晶的石柱子。哇呀——那家伙,就像闪闪发光的定海神针,也就是孙悟空先前的金箍棒。一丈多高,一抱多粗,八棱柱身,莲花顶盖,日头一照,通体辉煌。眼花缭乱之间,鲤鱼们就开会商量,龙门山太高,咱跳不过,咱试试跳这莲花台咋样?鱼儿们一片欢呼,行啊,顿时都来了精气神儿,纷纷擦拳摩掌,像一群家雀样嘁嘁喳喳起来。

于是乎,头一个在龙门山点额的那只鱼,活动活动筋骨,运足力气,嗖地一下飞跃上台,眨眼间就变成了百鸟之王——一只花红柳绿的凤凰。再于是乎,一群群鱼儿,嗖嗖嗖嗖,争先恐后,就像旧社会咱这儿闹蝗灾那般,遮天蔽日地飞啊,跳啊……可最终变成凤凰的,当然是大白天里的星星,稀罕物哪。那些成不了龙也成不了凤的主儿,没戏了,就再一次点额落下,游回黄河老家当凡鱼喽……

其实关于凤凰寨村名的来历,庄上有把年纪的人都能够像老和尚念经,背得滚瓜烂熟,只是没有冯二爷讲得生动,讲得神乎其神而已。

我的几个小伙伴,就是被蚂蚱冯忽悠后,下决心去一飞冲天,变龙成凤的。但是,我们没学鱼儿拼命地往上跳跃,而是使尽吃奶的劲爬上去,站直身,掏出小*朝天滋一泡尿,然后才拉上裤裆,伸展胳膊吆喝一声:“我变龙凤飞了!一、二、三——”就闭紧眼睛飞下来了。

牛犊很笨,响屁咚咚咚放了一大串,好不容易爬上去,可又拉稀屎不敢往下跳。我和三尖几个在下面,一二三喊得嗓子冒烟,牛犊硬是不敢下跳,结果是哭丧着脸出溜下来,还把脚脖子崴伤了。

那一天,是我给牛犊揉搓半天,背到冯铺子抹了紫药水,才慢慢恢复元气的。为感谢我的救命大恩,他从家里上交的废铜烂铁中,选出一个最光滑最明亮的铜钱,恋恋不舍地送给了我。

牛犊还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