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以为,鲁王少年聪敏,眼下虽无功绩,但上有陛下为之表率,下辅以德 高望重之辈教导,必能与日俱进, 不负众望。” 王轨道:“赵王差矣!有志不在年少。陛下嗣位时也不过十几岁少年,而太祖生前 便有‘成吾志者,必此儿’的断言。若非陛下天纵英明,少小大志,又怎能在漫长的十几年 里藏韬略晦,终得天开日耀、诛除奸相,大周江山又岂有今日之宏大?鲁王才智平平,年近 加冠却举止轻率,不知进取,臣以为圣质懿德不足以担当江山朝廷万机之大任!” 见两帮朝臣因鲁王而争议如此激烈,武帝坐在御座上沉着脸一语不发。
这两年里,他也闻听不少鲁王的劣迹。加之原知他天性软弱,因而对他的管束教 导比其余诸子格外严厉了些。只不曾料到,在议立他为太子一事上,朝臣们对他如此激烈贬 抑,以致他这个做父皇的面子上也有些架不住了。虽说情知鲁王自纳隋公之女为王妃以来,势力加大,但多了一帮力量的支持,势必也会遭致另一帮力量的坚决反对。
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平素行为不知检点、不够自律,才会如此授人以柄的。想 到此,心下一时烦乱,也不想再听群臣的争执了,一挥袍袖说了声:“退朝!”丢下众臣竟 兀自退去了。
虹桥门户网。
第35节:第十章(4)
众人哪里料到,其实武帝早已有心立长为储,故而平时对鲁王的约束才格外 严厉苛刻。也因此才会命诸多内史官随时记录他的言语动作并按时奏闻,稍有过错即大 加鞭笞。可惜,竟无人能从中悟出他对鲁王的这种异常的严厉,恰恰正是他盼子成龙的缘故 。
也难怪武帝如此烦恼,原来另有一层谁也不肯说透的隐情在内—— 自鲜卑入主中夏以来,无论是东西两魏还是大周、北齐两国,皆有立弟为嗣的习惯 。这是因为中夏一向为大汉天下,自两晋以来,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四分五裂。胡人乘势逐鹿 中原而终得入主中夏北方,然而仍旧面临南北对峙、战事频繁的局势。为扩大疆域,鲜卑 皇室贵胄皆亲自征杀,随时都有沙场送命、马革裹尸的可能。逢此乱世,若立嗣幼子,一旦 薨崩,幼主肯定左右不了大局,只会酿成亡国灭族之灾。
武帝的皇位虽说是兄长按序相传,但武帝却是受命于险恶危难之中,独自一人忍辱 负重、韬光养晦十数年,终于铲除了把揽军国大权的奸相。亲政以来又多次亲率三军浴血奋 战、南征北伐,几番历险,大周的江山社稷,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艰辛。因而,一是不甘 心把它再交给兄弟诸王,二是按长幼之序当轮到五弟齐王。可是,齐王当年毕竟是奸相宇文 护的心腹,而六弟卫王虽是他一母胞弟,德性人品更不足担当社稷重任! 他只有选择立嗣于太子。
然而,朝中诸臣多次朝议上,竟连孝伯、王轨几位多年的心腹也不能理解他的苦 心,竟一味地反对立鲁王为储。
武帝不免猜疑:他们既然如此拼命贬抑鲁王,次子汉王比鲁王小了几岁,文经武纬 更不如鲁王。下面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幼年,他们当中更看不出还有哪个更具帝王禀质的 。那么,自己的九位兄弟诸王中,加上闵皇帝和明皇帝的诸子当中,按他们的意思,无论按 圣质懿德还是长幼之序,谁更合适呢? 不言而喻——肯定是齐王宇文宪! 武帝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匆匆冲出大德殿后,也不令左右跟随,径直来到李妃的紫 云殿。不及她开口问好,就劈头盖脑地把一通火气统统撒到了她头上,呵斥她教子无方 、放纵鲁王,致使皇子行为不检,在朝中失却臣心、难当大任,等等。
李妃仿如一个晴天霹雳炸在头顶,望着大发雷霆之后拂袖而去的陛下,一时惊得半 晌说不出话来。
事后一个多月,陛下天天临幸翠微宫郑姬的寝宫,却一次也不曾再到过紫云殿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