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3/4页)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即是师弟诚心所求,为兄也不做作,此事是师弟之事,便是自家之事,岂有拒绝之理?若是文王千岁亦是有意。贫道自是欣然奉命。”

伯邑考大喜,原待择机向姬昌面陈此事;不意姬昌本就对伯邑考修真问道之事,心存疑虑,那日受臣民迎接所扰,亦未曾理清前因后果,略有闲暇时,便召伯邑考来见。父子相见,备叙旧事;姬昌闻听伯邑考之师,乃是人族圣父胡卢之挚友。又忆及祖上师从之人明理,乃是胡卢的嫡系弟子,自己长子能如其门墙实在是一份极大的福缘!不觉心中安稳。然而,姬昌终是有些放心不下,毕竟修仙之事全凭机缘,委实强求不得,当即乃卜一卦。虽然未能算定,但也可以肯定伯邑考前途光明无限,远在承继西歧之上。似有九九及至之卦象。

世间天子也不过是九五之命。伯邑考竟能有九九至尊之命,果然不能常在人间!姬昌心中疑惑之余。却也去了阻拦伯邑考求仙问道地心思,否则便不是爱儿,而是害子杀子了。

此事至此暂时告一段落,却听伯邑考又道:“孩儿此次回来,只可稍留,主旨乃是了结凡尘俗事,只得半月之期,之后便须回转高山,专心修炼。父王可从众兄弟中,择贤良道德者立为储君;二弟姬发素有大志,好武事,复有文才,孩儿前望朝歌之时,更是托二弟暂代处理政务,如今观之,众人相处理事果然颇为相得,父王可以予以厚望。另有孩儿师兄姜尚,精通兵事,擅理政务,可谓文武全才,一时之选;今奉师命游历凡尘,以作历练,乃当世奇才,之前更曾在朝歌为官,官至上大夫,政绩极佳,尝有贤名。孩儿不忍见父王年岁见长,纵然身子康健,到底已年近古稀,仍被众多政务琐事缠身,劳心劳力;特意肯请师兄姜尚暂留西歧,辅佐父王治理百姓。如今姜尚师兄已经同意,只差父王点头应允。”

姬昌眼见伯邑考有此孝心,即使将要脱离凡尘,专心修道,仍旧心怀西歧,用心谋划,不觉心中宽慰。然而,国之大事,不可不慎;姬昌自然不会仅因伯邑考一面之词,便对姜尚委以重任,那样却是近乎儿戏了,总要经过必要的测试,然其在朝歌之时也时常听闻过姜尚之大名,当即乃道:“即是我儿极为推荐,为父自会考虑;至于你二第姬发,终是年轻气盛,行事多有孟浪之处,仍须观察调教,若有长进,方可立为嫡世子。我儿即已定下决心,立志求仙问道,他日回山,自该专心修炼,求一天仙正果。为父虽然老迈,却还吃得饭,饮得酒,精力充沛,我儿大可不必挂心。”随后,姬昌请来姜尚相见,一番深淡之后,果然见姜尚谈吐不凡,见识深远,老成谋国之余,多有锐意进取之心,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大才。竖日,姬昌召来文武,授了印信令旗,竟拜姜尚为相,总领西歧政务兵事;复又对姬发言道:“汝兄已经拜入道门,不日便会离开西歧,入山修炼。姜道长乃是大贤,汝当待以师礼,好生学习,不可轻慢,莫要叫为父失望。”

日前姬发初掌权柄,早已有迷醉于权势的美妙滋味,之前突闻大哥伯邑考获罪身故,伤心之余,尚也有几分窃喜,不意竟见父王和大哥伯邑考一并安然回来。高兴之余,却也有几分失意;当真是痛苦并着快乐,快乐并着痛苦,短短数日之内,大喜大悲,喜忧参半。连经波澜,起起落落,个中心事,却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然姬发素来与其兄感情甚笃,见大哥平安归来,却也死了心,准备安心辅助大哥治理西歧,岂料姬昌忽出此言,分明在暗示什么。

姬发寻思:“大哥即去修道。他日自要成仙,,想必便看不上这西歧的尘世大位;如此一来。岂非……”念及此处,姬发不觉大喜,恭声应道:“父王放心,儿臣虽然年少,但这数月间代大哥处理政事,早知其中艰辛,定会一心一意向姜道长学本事,必不负父王厚望。”

半月之期转瞬即过,伯邑考遂向家人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