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第4/4页)

了,每天都在钻探的第二小组还是得到了令人非常兴奋的结果,至少地球的成山理论基本上还是适合这座山脉的,如果能够推而广之的话,那也就表明地球上的地质知识还是基本上可以应用到“女娲2号”的。

而之所以说“基本上适合”,是因为在这里还是发现了一些与地球地质学不同的地方,比如说这里山脉的褶皱异常地复杂,不同于地球的褶皱主要表现为山脉的形成上,“女娲2号”上不仅是山脉的形成可以归结为地壳变动引发褶皱并由此生成山脉,而且还发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洼地或者说是类似于塌陷区的地方居然也是褶皱结构。

在地质方面考察队员的帮助之下,赵一飞修正了第一小组建立的全球地质和气候模型。根据修正后的结果可以发现,“女娲2号”的地壳与地球比起来好像柔嫩得多,也不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断裂。如果模型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该星球的地表基本上是在一张板块上,也就是说其居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地壳分裂。

这怎么可能?如果这种情况成立的话,那在它的背后就是“女娲2号”的地壳具有自生长能力,由于不断地有来自地核和地幔结构的冲击,所以大量的褶皱就此产生,不过遇到了如此抗拉能力极强的地壳,大概“女娲2号”的地核和地幔如果有思想的话,也一定会郁闷不已吧。除了极少的地方被火山爆发之类的突然冲击毁坏外,“女娲2号”的地壳真的是人类所见过的星球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壳了。

看着模型给出来的这一结果,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呢?按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算是“女娲2号”的地壳柔韧性再强,在其成为真正的行星之前也应该是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的裸星,而宇宙中那么多的陨石难道就没有大规模地光顾过它?这在宇宙如此密集的星球中的概率是多少?恐怕连几百亿分之一都不到吧!难道它真的就能够发生吗?

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众人只好继续进行更加细致的探测,希望能够发现一些“女娲2号”被来自星球外部的陨石大规模冲击的痕迹,哪怕这一种冲击已经非常的遥远,至少也是对人类科技思想的一种支持啊!

可不幸的是,尽管有些被怀疑曾经招受过陨石冲击的地方已经被打了几百米深的探孔,还是没有发现一丝一毫的痕迹。而现有的这些探测结果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这颗星球恐怕完全是后来人造的一颗星球,或者更应该称之为“外星人造的”一颗星球。

为什么赵一飞的怀疑指向了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岩石年份虽然具有着比地球还要古老的历史,但其基本构成物却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地球的岩石同样是以不太重的元素为主,但至少没有发生过完全在岩石中找不到一丝重元素痕迹的情况。

而不论是在月球、火星还是别的什么星球,至少在太阳系中具有岩石结构的星球都可以冲里面分离出重元素。可在“女娲2号”上却一点都检测不到。而对于半人马座γ星系来说,至少在最外面的“巨灵神”星球上还是发现了重元素的。而半人马座γ星系其它行星的岩石上同样也发现了一些重元素,虽然含量很少,但至少是有啊!

可在“女娲2号”星球的表面,却根本找不到一点重元素的影子。而要想进行更深的数千米深的钻探的话,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够假设其要么是重元素都分布到星球的深处,要么就是该星球根本就是缺乏重元素。否则其质量估计又怎么会如此的轻呢。

对“女娲2号”行星来说,如果打个基本的比方的话,可以假设地球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而与地球相比,“女娲2号”只包含了大概前一半左右的元素。

而重元素的没有也给赵一飞等人打算测量是否发生过地磁突变带来了麻烦。虽然在“女娲2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