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不在乎zhōng yāng好不好,他们反对的依据只有一条,谁是zhōng yāng,老子就反对谁。而既然现在自己来了,那么这些该死的军阀就是他的敌人,就是他的下饭菜,必须坚决彻底的消灭之。

这个国家非要有军阀存在的话,那也只能有一个军阀,就是他王振宇。

因此在第九旅扩建之初,王振宇很注意这个问题,他把人事和财政大权通过教导队和军需处两个机构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这还不够,他还有意识的把大批湖北和广西籍的学兵招入教导队,然后委任这些人担任基层军官。更重要的是,他很注意士兵的待遇,该给足的从来不短缺;都做到这一步了,如果还有人能从王振宇的队伍里拉出一支队伍来,那王振宇真的要甘拜下风了。

不过负面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调防湖南的命令一下来,非湘籍的官兵难免会有想家的念头,情绪上自然也会有些波动。不过人类这个高级动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是趋利避害的。比如这待遇,这些士兵可不傻,真要离开了第九旅,跟哪去找这么优厚的待遇去?两害取其轻,或者说趋利避害,都是人的生物本能,大家情绪上的波动很快就被自身的本能所抑制,同时跟着旅长打天下的意识反而明确了几分。。。

还是说说这次调防,第九旅这段rì子最忙的人是谁?军需处长马西成。近四千人的调防是个让他头痛不已的问题,后世有组织过单位活动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集体活动的人数一旦超过十人,交通出行和吃饭睡觉就是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是个大麻烦。十人以上都如此,更何况是四千人。

要知道军队移防可不是驴友搞旅游,挎个小包带上银行卡就敢四处乱逛。军队的行动是需要携带各种武器装备和军需辎重,偏偏这个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铁路就那么几段,飞机还在研发。也罢,不用多想了,马西成只得老老实实联系客轮走长江水道,同时还得派人打前站去安排沿途的补给。

虽然没读过正规军校,但是心细如发的马西成怎么想都会想到派人去打前站,毕竟一个人出门,吃饭不是难事。可如果是近四千人,那就有些恐怖了。

知道隋朝怎么灭亡的吗?隋炀帝没事带着十几万人四处溜达,他到是解决洛阳的粮荒了,可对于地方而言皇帝一干人等跟蝗虫没什么区别。等这蝗虫过境后,已无果腹之粮的百姓除了造反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

好在四千人的消耗量还算是可以就地筹措的范围,无非是多花些钱而已。但这件事情向王振宇汇报后,却对王振宇的思维方式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前,来自后世的他虽然也知道打仗打的是后勤的道理,可这个概念毕竟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个人感触不深;而眼下这一趟下来却是真真切切的摆在了自己面前。他突然有一点感悟,或许自古以来名将和白痴的区别,想来就是后勤保障这点破事了。

别小看后勤保障,这个玩意可是个系统工程,做了往往不见功,但是不做肯定要出大问题。比如说军装,现在已经是三月底,南方的天气渐渐转热,部队继续穿秋冬装已经不合适了。身为军需处长马西成已经提出给全军更换夏装了,这让王振宇很是有些头大。

这事也归自己这个旅长管吗?后世这类换装的事情不是应该由总后勤部,或者三军联勤之类的部门全权负责的吗?

可惜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第九旅名义上隶属于湖南军zhèng fǔ,但是从成立到今天,长沙方面除了一纸任命外,连一个大洋也没发下来过;压在王振宇手里的白条都有六七十万之巨了。

所以换军装要是能指望长沙方面那就得闹笑话了,猛虎旅的番号就得加两个字,丐帮。那可就只有解散的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