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5页)

计算所制造的757样机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的,它排除了通常的两级微码控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硬件中直接执行一组精选的简单指令和优化的编译程序。这种特殊的编译程序通过对程序详细执行步骤进行重新安排,以便更有救地利用cpu资源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因为它放弃了对复杂指令系统执行微码的方式,这就有利于用硬连线控制系统来执行为数不多的简单指令。

虽然依然没有使用精简指令,但是流水的思想已经体现,貌似已经有了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曹长久一直试图影响王所,让他接受risc的思想,可惜王所总是用许多现实的问题难倒长久,让他哑口无言。

明明事先想好的先进的思想、充分地理由,却每每被王所轻易的驳倒,长久别提多郁闷了,索性不再参加757的硬件设计工作,只作编译器,落得个清闲,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说cisc技术的复杂性在于硬件,在于处理单元控制器部分的设计与实现。risc技术的复杂性就在于软件,在于编译程序的编写与优化。

曹长久的编译程序就有效的弥补了757样机的缺点,将笨拙的程序组成了流水线能够识别的指令流,使得757样机从普通千万次每秒的计算速度稳定在了两千五百万次每秒。而且限于机器的速度极限,无法再提高,只能寄希望于757完全体了。

由此曹长久有了一个较长的无任务时间,大概也就是三个月这样子,长久完成了自己梦想中的cpu大部分的逻辑设计工作。

而且由于样机的试制成功,长久以它为平台,写了一个模拟器,模拟自己设计的cpu实际运行状态,以此进行排错、改进。

结果是令人开心的,等到整个cpu的逻辑结构通过排错、纠正之后,已经可以达到每秒千万次的理论运行速度了。

当然,只是理论上而已,如果制成芯片成品,无法达到这种状态。况且长久设计的只是一个8位实验型cpu,在华夏现有的芯片制造工艺下,成品能达到每秒百万次就了不得了,要知道英特尔最新的16位cpu8086也不过才达到80万次每秒。

至于为什么曹长久对自己的cpu这么有信心是有原因的,制造工艺达不到要求只能是在系统架构上做文章了。

很不巧,曹长久所知道的系统架构可是很成熟的,在梦中的年代,长久做的最多的就是arm处理器。

提起英特尔、amd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接触的很多,桌面市场的霸主嘛。但是要知道x86系列在世界上整个处理器的市场上更不算不上最大。

世界上出货量最多的处理器还是arm,几乎与电脑有关的设备,无处不存在arm的身影。比如你用的手机,比如你用的路由器,比如你用的所有用电脑控制的电器,数量至少是英特尔的十几倍。

arm处理器最大的有点就是便宜,但是性能……怎么说呢,如果我们电脑用的是arm处理器的话,程序运行只会比英特尔快,而且便宜。

这个没有办法,是系统架构决定的,arm处理器几乎是最早的risc处理器了,其最初的32位核心只有三万个晶体管。

读者可能不知道,要实现32位的微处理器需要多少晶体管,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七、八十年代最拉风的32位cisc微处理器是摩托罗拉的68000,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集成了六万八千个晶体管,由此可见先进的架构能取得多大的优势。

第一代的arm处理器只用了近三万个晶体管,芯片面积很小,但是其效能却比英特尔的286更强劲,而且由于使用的晶体管减少,其消耗的电能也很少,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只是可惜risc但概念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