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页)
长的意见更倾向于选择学校。他们几乎一致认为不要过于贪求学校的名气,对文科生而言,许多一流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并非一流。一个以理工闻名的高校,哪怕在近几年里有国家资金政策支持,挖来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泰斗,其在文科生学习所需要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方面仍然相对薄弱。高校的学科建设绝对不能单靠资金投入、毕业生流向、名师多少来衡量,数据未必能反映出现实的全貌。同时,在学校选择方面学长也提醒我注意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相符,一个高分的学生能进一个好学校,但那未必适合,尤其当学校与日后职业联系较紧时更要小心,不要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未来而轻易决定,毕竟在十八岁后要调整性格是非常难的,认为“先进去学了再说”要冒的风险太大。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好学生便尽量不要选择社交性质的专业和职业,不管那学校有多好、职业听起来有多诱人,以免日后后悔或是出现“狗占马厩”一类的事,于人浪费名额于己不利前途。而碍于政策限制,保送生的专业被圈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许多学长也因此主张我参加学校推荐名额的自主招生而非保送。
家里人则更多从毕业后的道路来看这件事。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特长、和政府机关的联系、对外交流的程度等等。尤其在专业方面,几位姨妈的建议都是从从业者的专业反推应该学什么、在哪里学。按这样来看,想进外交部就该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而非外交学院,想进大型企业就去上海而非北京,想踏踏实实地做文史研究就去武汉大学而非清华人文学院,想进中央政治局的可以学理去清华而非学文去青年政治学院。当然,以上的对应只是一家之言,远不能成为定论,但从职业来反推专业和学校的做法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全球通用”——美国许多政治世家让孩子学习法律甚至哲学而非国际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毕竟律师出身的总统不在少数。
综合大家意见,同时估计了一下自己按成绩在学校保送生中排名的位置,决定安心等外交学院的保送名额,别的学校一概“事不关己”。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保送推荐工作非常公正公开:高中各次成绩按比例折算排名,选择学校时按排位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我单看了几次考试的成绩而忘了会考,排名一下来,我猛然发现因为会考里生物莫名其妙得了个“良”,排位时被生生扣了5分,因而自己的排名比估算的低了很多。也罢,该怎样就怎样,等名额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送乎?自主乎?高考乎?(2)
班里几个同学在选择时互相协调过,第一轮北大清华选下来皆大欢喜,寝室姐们儿也都各自拿到了自主和保送的推荐名额,余我一个还在等。此后保送的事便搁置了很久,零星来了些学校,我也没怎么上心。外交学院的名额下来后,我最终因为排名的问题没能拿到名额参加考试。此后再有保送或自主招生名额之类便没再考虑,老老实实地忙申请和复习。事后很久,我才知道班里的几位老师竟也都为我惋惜,觉得外交学院于我而言是个非常恰当的选择。这倒是让我欢喜了一阵,觉得自己眼光还是不错,跟各位久经沙场的老师能达成一致,虽没去成也无大碍。
但没参加任何保送和自主招生究竟是不甚放心,总觉着该有个垫底的。重新查了遍各校的招生章程,发现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全部都是自荐形式,心中甚喜:大家一条线上起跑,总比两套规则来得公平些。加之此前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