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已经出版46年了,如今“第22条军规”(Catch…22)已经被收入英文字典,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的情况,事与愿违的做法”。人们已经很难想像这条军规不被叫做第22条。但事实上,海勒本来想把他的小说叫做“第18条军规”,因为海勒是犹太人的后裔,而在希伯来语中的每一个字母都对应一个数,数字18对应的字母是yud…het,希伯来语又是从右往左读,het…yud刚好是在希伯来语中的“生命”一词。
加里?德克斯特(Gary Deter)在《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一书中说,在利昂?乌礼斯出版了战争小说《米拉路18号》之后,海勒决定换一个数字。他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罗伯特想把书名改成“第11条军规”,但是1960年电影《11罗汉》上映,“11”又被否定了。海勒想用“14”,但是罗伯特觉得22更有趣,重复出现的2还可以表示小说里数次出现的角色互换。
《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是加里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开的专栏“书名的故事”的结集。他选书名写进专栏的标准是:单纯阅读书本身并不能知道书名的含义;书名不是从别处引用过来的;对书名的解释并非众所周知。按说这是一个很严酷的条件,比如《愤怒的葡萄》就不能入选,因为它是引自豪威太太1861年写的《共和国战歌》:“我的眼睛已看到主降临的荣光,他正要踏平存有愤怒葡萄的地方。”
加里却找到了50本书,而且都是人们很熟悉的书,包括《理想国》、《乌托邦》、《发条橙》、《弗兰肯斯坦》、《谁害怕伍尔芙?》、《太阳照常升起》、《邮差总按两次铃》等。不过《谁害怕伍尔芙》很典型地符合第一个条件——看完全书之后还是不知道到底谁害怕伍尔芙,但却说不上符合最后一个条件,因为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作者爱德华?阿尔比把童谣中的wolf(狼)改成了Woolf,用她的名字暗喻女权,剧中有一位强势的教授夫人。
柏拉图《理想国》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共和国,柏拉图在书中要讨论的却不是理想的国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体,而是讨论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虽然做一个有德的人在现实中总是吃亏但还是应该有德?他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把它放大到国家的层面更容易看清楚:国家由三个阶层的人组成,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分别对应理智、激情和欲望以及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乌托邦”(utopia)一词的意思是一个好的、并不存在的地方。“现在的读者同意说它不存在,但没多少人同意它是一个好地方。因为按照莫尔的设想,在乌托邦中,对婚前性行为的惩罚是强迫终生独身,通奸要被判劳改,化妆品、珠宝、华服则是闻所未闻。”
菲茨杰拉德第三部小说的名字让他很受煎熬。他在几个备选书名中反复掂量,在他跟他的编辑珀金斯来往的信件和电报中提到的备选书名有“特里马尔奇奥”(Trimalchio,古罗马小说中一位经常大宴宾客的暴发户)、“特里马尔奇奥的宴席”、“跳得高的情郎”、“戴金帽的盖茨比”、“在灰堆和大亨们中间”、“在通往西卵的路上”、“西卵事故”、“西卵的特里马尔奇奥”。珀金斯小心翼翼地建议菲茨杰拉德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书名。在书已经付印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珀金斯把书名改成“在红色、白色和蓝色下”,暗指书中写的破灭的美国梦。此后他还在推敲,写信给珀金斯说“特里马尔奇奥可能最合适”,但那时书都已经开始卖了。为什么要叫“盖茨比”呢?加里解释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是菲茨杰拉德精心挑选出来的。“盖茨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