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5页)

剧的外套,这个这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可是一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

这风格不好弄啊,要不怎么说王硕不肯掺和呢!要不说男女主角都不好选呢!”

封编导舌头有点大,思路还是清晰的,就是看人有点重影,也不知道喝的太多,还是憋的太久。

“小江,你平时看书看电视不?你说我们要是把咱京城人在纽约打拼的故事搬上荧幕,能有人看不?”

老郑拉着江叶林问,鼻子里都是粗气,显然压抑了许久。

四个编导爷们把目光都聚焦到了中间的年轻人身上,这位小江虽然年轻,可是捣腾古玩发了家的能人。

虽然看不出身家多少,可身上这中式衬衫印染的三叶和盘龙,那叫一个有文化是一点不假,有文化的青年,咱十年前可没人家那么儒雅豪爽成一体吧。

“哎哎,诸位哥哥叔叔伯伯们,我才喝过多少墨水啊,你要问我这青花瓷是宋瓷明瓷啥的,我还能凑合踅摸一下。

电视剧那是、那是高雅的文化传媒影视艺术啊,我可不知道,不过,我提个小小建议啊,那啥,再拍电视剧,能不能男女主角选俩帅气漂亮一点的演员呐?

那《杂志部故事》里的东宝和葛林,演的是不赖,可长的太寒碜了,我去演都比丫帅吧?年轻人不就爱帅哥俏妞么……”

江叶林这话一出,四个编导编剧跌碎了一地眼镜,老郑直接拍着这货的肩膀哈哈笑着道,“俊男倩女那倒是好,可远离生活呀……

我要找唐郭强来演东宝,咱这戏直接成《小华》翻版了,那不是演反映社会的电视剧,那是演话剧了……

你说的那是港台偶像剧的路子,搁咱这估计审查又通不过了!”

“老郑这话也对也不对,要说样板戏时代,那男女主角不全是高大上俊男俏妞的路数么,就是弄的像木偶舞台剧,夸张的叫人瞅了一地鸡皮疙瘩……”

小个李编剧醉眼朦胧打着嗝道。

“要这么说,我还真有点糊涂了,那《京城人在纽约》,那写的是咱京城爷们的生活么?那些背井离乡去纽约的,能代表咱京城爷们的形象么?

他们在资本主义铁蹄下的挣扎,表达什么主题?

要我说上头审片的时候直接给咔嚓了才是正理,13亿华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解放思想大浪搏击在神州大地你我身边呀,去纽约干嘛?

那波人能代表为了四化建设奉献青春的当代人群么?!”

江叶林这么一说,整个包间都安静了下来,老郑、封导和大李小李面面相觑,脸色都有点发白。

刚才没怎么说话的封导,轻轻提起右掌拍了一下自己的脸,喃喃的道,

“还真是,光觉得原著写的挺有意思,可小江说的不错啊,我寻思着,《杂志部故事》能火起来,那是因为写的就是咱皇城根儿下的生活……

用的就是咱京城群众最熟悉的人物和语言,所以才引起共鸣和热播啊,京城爷们在纽约打拼的再风生水起,那跟咱国内老百姓八竿子打不着啊,这哪来代入感?

这帮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在哪里?劳务输出挣了外汇寄回来养家?”

“我说呢,老王不肯掺和进这部剧,也是啊,你让老王这样京城痞子文学的创始人,怎么体验出在美国佬繁华都市下的生活,没有生验和积累啊!

就是硬憋出来剧情和台词,那也不是咱京城的语言和风格了……”大李自言自语的道。

“可咱国内的青年,看老美的《长成的烦恼》这样的情景喜剧,不也收视率爆棚么,那是美国中产家庭的生活,跟咱国内这现状也挨不上吧,怎么就那么多人看呢?”

老郑拍了拍自己的脑门,感觉脑子有点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