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里之间”之灼见,高中状元。后梦梅受丽娘之托,扬州寻找杜太守一家,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谁知那陈最良早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梦梅到得杜府便被拿下,后发榜才知这囚禁的原是头名状元,但杜太守拒不认这门亲事,更不认重生的女儿,一口咬定丽娘是花妖狐媚之身,假托而成女儿身。后来翁婿二人闹到皇帝的朝堂之上,由皇上裁夺此事,皇上问清事由,怜他二人情深意重,敕赐团圆。至此一家人经历生死几回劫后方得再相会。
。 想看书来
六 牡丹亭上三生路(4)
原先我是不信这故事的,写着写着我便信了,丽娘说是因为柳生的温情,偎热了她在幽府的冷肌玉骨,才可以活转回来,见得天日。这情有多少?有多重?让人死而复生。人间为情而死之人,回不得人间,是因为其情不真,其情不深,其情不切之故吗。
我深信了这故事,我料定唤不回的,毕竟不是真心,丢失了的也必是有意的。
读着读着画,一下子跌到了故事里头,这画的缊籍与厚重来自故事本身,而画就那么简笔勾勒,恍恍地表达了那一缕幽淡的美,其画意在故事之中,也在故事之外,就那么融和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就如同那一枝嫩柳开在梅关的淡阳中,温暖得有情有谊。
阶下寸草,亭前湖石,都是沉吟,似有一段故事;那一段愁一段痛一段痴迷,恍然间亦有牡丹亭上花气袭人的一觉春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图)(1)
小时候看过越剧电影《红楼梦》。现在已不记得那个演林黛玉的人是谁,但她给我的印象相对来说是最深刻的,那时还太小,只看里面的锦绣罗衣下的俊男淑女。只记得夜色初凉时,越剧的柔媚悲情传过黑夜的长空,如那枝上的一滴夜露,颤颤惊落。音丽而思深的吴侬软调,正合了红楼中人的痴怨,千般柔情尽在宝玉这一句“林妹妹”,热络而知心知意,哪一种说不出的委曲与怜惜,让旁人也为之溶化。夜静而幽深,唯有她“黛浅含颦,香残栖梦,子规啼月。扬州往事荒凉。”
银幕上的黛玉婉顺而敏慧,知礼而懂得退让,言行举止适份合度,从不在人前张扬。因为这部电影,我才开始看《红楼梦》。后来看完书,才知演员把握的黛玉也不过五成,不过这五成现在感觉起来还是比较精准的,有一种袅娜清逸之风情,有些神似。但是太多个性的东西,是她没有演绎出来的。后来的影视剧,林林总总,都看,但对于黛玉,印象都很模糊。黛玉她是人如夏日初花,因韵而胜。
世人总是夸大黛玉的多愁善感、遇人待事那一点刻薄,其实那是她内心压抑而无人诉说。可她人性中最灵性最本真的东西往往被人忽略,这即是黛玉的天真慧黠、善雅谑。黛玉心慧而言巧,这原是她内心中最真的东西,她原不是像人们想得如此多愁。黛玉的俏谑正如宝钗所说: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如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李纨邀大观园众女儿及宝玉等要在稻香村商议起诗社之事。
黛玉宝钗往稻香村来,见众人都在那里。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