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5页)
唐与我朝边境接壤几千里地,一个刘仁赡又如何能守得过来。我们只需稍微修改南下的路线,绕过寿州,先取江淮城池,然后再图寿州孤城。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届时就算刘仁赡再能战,也绝不敢出城挑衅,只会龟缩寿州死守,与我军主力根本不能构成威胁。”
柴荣道:“朕只怕南人有所防备之后,我军再难出其不意,一鼓作气拿下江北诸镇了。”
王朴道:“此事陛下亦无需担忧,南人素来怯弱,我只需常遣小队人马入其境,南人必然举全师来迎,届时我军不触即退,同时再命另一处人马进攻他处,如此反复,可使唐师疲于奔命,麻痹戒心,再不能知我军虚实。陛下更可以派一人潜入唐朝,暗中说以借粮之事,使唐朝误以为我朝军粮不继,届时便可以将计就计了。”
柴荣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一面接着往下看赵匡胤的文书,道:“赵匡胤在信中言及李煜名动江南,正要大有作为,此君一派贤明,却是非杀不可的,王爱卿,此事你怎么看?”
王朴叹道:“李煜于我朝虽然是一个变数,但对于唐朝同样也是变数。陛下令赵匡胤便宜行事即可,不必勉强为之。毕竟赵匡胤尚另有要务在身,若是因而顾此失彼,反而不美。”
柴荣又道:“谁可替朕南下借粮?”
王朴笑道:“非李榖不可。”
第二十二章 将计就计(下)
当李煜正要解衣入寝的时候,何敬洙带了一个年轻人过来。
这个年轻人一身玄衣,手里则拿着正摘下来的面罩,很容易就让李煜联想到飞檐走壁的江湖人士。
何敬洙引荐道:“此人乃是射阳湖水寨的三当家刘茂忠,为人素有正气,只因两年前得罪了车廷规,故不得不落草为寇,投靠吴先。殿下欲平匪患,招募群盗为兵,有茂忠为内策,正好能事半功倍,一举扫平楚境。”
李煜大喜道:“本王正愁吴先之辈难治,一时不知该从何入手,茂忠来得及时,无异于雪中送炭也。”
刘茂忠恭敬道:“茂忠只不过是为殿下锦上添花罢了,殿下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才是真正为楚州百姓雪中送炭。”
李煜为之失笑,不着边际的道:“茂忠你是如何认识何大人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却不啻于试探刘茂忠是否值得李煜信任了。
刘茂忠诚恳道:“昔年何大人为楚州团练使的时候,茂忠年幼无知,也曾入山为寇,还不知深浅与何大人为敌。只是后来蒙何大人教化,茂忠心中始有另一个天地。今天下纷乱,苍生倒悬,大丈夫自当趁年轻热血,为国家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焉能以祸患乡里、欺凌弱小为得意?茂忠本名刘彻,人言刘彻乃汉武帝,非人臣所能名,而‘茂忠’这两字正是何大人所赐。在茂忠心里,何大人实在如师如父,叫人钦敬。”
何敬洙亦是第一次听刘茂忠用“如师如父”这四字来形容自己,心中自然老怀大慰、感触丛生。
李煜欣然道:“茂忠助本王平定匪患之日,便是你出任楚州团练副使之时。何大人当为见证。”
何敬洙笑道:“若是如此,殿下怕是明日就需任命刘茂忠了。”
李煜为之一振,瞿然道:“莫非茂忠已有良策?”
刘茂忠道:“其实亦非什么良策,只是茂忠正好得知一则消息,是以建议殿下将计就计。”
李煜看着何敬洙对刘茂忠信心十足的样子,好奇追问道:“却是什么好消息?”
刘茂忠道:“今日吴先私下里告诉我说,车廷规并没有真的被殿下处死。”
李煜心中一凛,皱眉道:“吴先是如何知道的?”
刘茂忠据实道:“这个我也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下午吴先曾秘密的去会见一个人,回来之后,吴先就动员了全体弟兄,说是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