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2/5页)
银子,重光其实早已告知于朕。”接着命李家明拿出一份文书示于百官,道:“这上面记载的是那三万银子的每一笔详细去向,无不是救助困苦黎民,替卖身的奴婢赎身、还他们自由身的义行,送太傅如若不信,可以亲自去查实一番。”
李璟接着道:“介于宋太傅之言,朕决定委任六皇子为沿江巡抚使,严查营私舞弊之沉疴,众爱卿可有异议?”
宋齐丘差点气得吐血,他怎么也料不到李煜竟然有此一招,弄得他一个措手不及不说,反而还给了李璟一个对付他的借口,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当天下午,恢复科举制度的消息一经传开,江左震动。
而其中最为高兴的却是李煜府上乐史、宋贞观等文士,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消息令他们他们大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不说,亦更方便他们日后投身宫门,为朝廷效力。一时间,江南士林雄心勃勃、争先恐后的准备科考,务要一展所长,登科夺魁。
只可怜了那些风月场所,过客从此稀少,门庭冷落,就连天香阁、国色楼这样的明楼,生意亦受此风波及,虽不说是一落千丈,也大不如前了。
滁州北面,清流山下的某一村落。
赵匡胤在此调养了一段时候,感觉伤势恢复了八九成,于是打算北返,乃对寄宿的那间人家,道:“那日若非先生替在下隐瞒,引开追兵,在下恐怕早已身死人手,大恩不言谢,来日有机会,我必定回来还报。”
那名教书先生穿扮的青年儒士却忽然高深莫测的道:“将军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赵匡胤想不到自己的身份竟然被此人一语道破,大为惊讶道:“先生何出此言?”
教书先生笑道:“将军眉锁疑云,眼含杀机,断断瞒不过山人的眼睛。若我没有猜错,将军应是胸怀天下之人,如今不过龙困浅滩,来日必大有作为。不过将军需要切记,契丹、江南,皆不足取,欲取天下,必先取蜀中。”
赵匡胤如获至宝,又惊又喜道:“先生虽然高卧山野,却能知微见著,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一如当年南阳孔明,不知先生高姓大名,赵某不才,可否请先生随我同回开封,共谋大事?”
教书先生笑道:“高姓大名不敢当,在下祖上与将军同宗,姓赵,单名一个普字。”接着婉拒道:“至于将军盛意,请恕赵普俗务藏身,忙于教书育人,抽身不得。将军如今既已痊愈,请自便吧。”
赵匡胤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大贤,几乎恳求,最后赵普盛情难却,终于道:“将军来日必会回来此地,届时山人再给将军答复,如何?”
赵匡胤是个明白之人,赵普既然没有一口拒绝,自然知道有戏,于是也不再勉强,拱手告辞,北返开封去也。
一个月后,龙翔府。
原本寂静无声的庭院,忽然爆出了雷鸣般的彩声。
只听李煜欣喜若狂道:“成了,成了,终于成了。今日真可谓是三喜临门,先后有报恩禅院、文物馆落成,现在《武经七书》历经一个月的整理,亦终于杀青面世,这还多亏了大家不遗余力的襄助本王。今天晚上,本王做东,就在文武馆宴请以报答诸位,请诸位务要赏脸尽兴,不醉不归。”
李煜所说的文武馆,即是当日叫卢梓舟在府中那块空地上兴建起来的,之所以取这个名字,除了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意,更因为从今日起,龙翔府中一众府卫,不论文臣武将,都将客宿于此也。
主编徐铉道:“理应我等报答六殿下才是,能够与六殿下合力完成这本《武经七书》,是我等的无上荣耀。”
秘书省正字潘佑亦道:“徐大人所言甚是,这一顿,该由我们大家一起做东,宴请六殿下才是道理。六殿下大度,坚持将我等姓名与六殿下一同题名书首,使我等名声,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