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2/4页)
,不疾不徐地跟在水盗后面继续追击。
。。。。。。
十一月初三上午,洞庭湖西岸,龙阳县城
这座往日里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周围如今已是大军云集,密密麻麻的营帐连绵方圆数十里,营内营外皆戒备森严,不时有一队队骑兵往来各大营盘之间联络传信,引得烟尘卷起、更添气氛肃穆。
这便是此次准备北上出征湖北的湖广镇和忠贞营,一共六万人马,今日刚刚抵达此处,稍作停顿驻扎。
几天前,隆武帝的诏书抵达辰州,正式批准了庞岳的出兵计划正式,下令以庞岳为主、李过为副,两人共率本部兵马北上支援反正的襄阳王光泰部。这一次,隆武帝出乎意料地没有专门派遣朝中文臣前来督师,并只是语气含糊地让庞岳有事多与长沙的何腾蛟、常德的堵胤锡协商联络,并表示自己也已经传旨长沙和常德,何、堵二人在关键之时定会派军北上支援湖广镇与忠贞营云云。
至于粮饷方面,倒是在庞岳的意料之中,一粒也无。按常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是大军出征,朝廷除了日常应发的粮饷之外,还应当额外拨下军粮以作战时补充。可这一次,却是丝毫也无。由此,朝廷当前面临的财政窘境可见一斑。
此外,庞岳还从前来宣诏的太监口中得知,身为兵部尚书的朱大典近来身体不好,一直在家中静养,已经连续多次缺席廷议。兵部的日常事务,如今暂且由兵部左侍郎吕大器主持。
结合以上信息略作思索,庞岳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隆武帝未派文臣前来督师的原因。一方面,朝廷财政窘迫、拨不下战时军粮,隆武帝便只得以此法聊表信任以资精神勉励,并略作补偿。另一方面,朱大典病重,其余的朝臣或有自身本职要务、脱不开身,或自知威望不足,尤其是在当前朝廷拨不下一米一粟的情况下更难驾驭军中众将,于是互相推辞以致人选难以确定。
不管怎样,这对庞岳而言,都并非坏事。没了个不知兵的文臣在上面指手画脚,自己发挥的空间无疑更大。至于朝廷未拨军粮下来,他也浑没在意,湖南各卫秋收所得、并及从广东运回的大批粮食,早已绰绰有余。
诏书抵达当日,李过已率忠贞营主力抵达辰州前来与庞岳会合。此次,忠贞营出兵规模也是不小,总计近六万的大军出了四万。除了田见秀、李友等留守九溪卫护卫家眷以外,忠贞营的主要大将几乎悉数到齐。
形势紧急、不容耽搁,庞岳也不拖延,按照预定计划,除了留下虎贲营留守辰州之外,全镇出动,与忠贞营大军一道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大军粮草辎重由船只运送,走沅水。全体官兵则轻装走陆路、行军颇为迅速,沿途行多停少,一直抵达龙阳县城。
按照庞岳当初与李过、高一功的协议,此番出兵湖北,湖广镇先与忠贞营一同由沅水而上,过洞庭湖直抵岳州城下。岳州清军马蛟麟、徐勇所部在年初的湖南之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徐勇,经万寿桥一战几成光杆总兵,两部合起来不过五六千残兵。而湖广镇、忠贞营六万大军,十倍于敌,岳州又并非高城大邑,应当可一鼓作气而下。
之后,全军再兵分两路。其中,湖广镇主力并及高一功本部共三万人马为西路军,由庞岳统率,沿长江向西,攻击荆州左近。李过则率忠贞营主力以及湖广镇伏波营为东路军,水陆并进、朝武昌方向进发,扫荡沿途各州县,尽可能地摧毁清方战争潜力,并做出威逼武昌的态势,以策应荆州方向。
如此,武昌、荆州两大重镇将同时告急,原本就并非兵力充裕的湖北清军必定应接不暇。进而,襄阳之围可解。
协议中又规定,此次出征湖北,四万忠贞营大军的粮草均由湖广镇提供。东路军缴获的军资财物,尽归忠贞营所有。西路军所缴获,则两家按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