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 (第2/5页)

映的黄金时段。电影上映日期太晚的话,不容易形成口碑,观众看了太多影片,难免有厌倦心理。

由此可见,组委会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重视。

主要是因为这部影片有来自意大利电影人的投资,他们当然想拿到好成绩。

《回家》被安排在九月十日上映,这个时段不算太好,不过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宣传攻势很强大,不仅制作了大幅的海报,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

宣传的噱头是《回家》是首部获准在华国大陆监狱拍摄的影片。

他们相信意大利观众对此应该会感兴趣。

威尼斯电影节刚刚开始,两部来自华国的电影就有暗中较劲的苗头。

这同样是一种宣传手段,把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能引起关注度,成为热门话题。

林子轩没有去威尼斯,他要忙着《生死抉择》的上映工作。

《生死抉择》的初剪版本长达三小时零十分钟,和《泰坦尼克号》的时长差不多,但这部片子显然不能和《泰坦尼克号》相比。

一部影片的时间越长表示在影院上映的场次越少,场次少代表着票房少。

举例来说,九十分钟的电影一天至少可以安排六场,一百八十分钟的电影只能放映三场。

前者的票价是十五元,后者只能是二十元,一部国产主旋律影片如果票价超过三十元,观众恐怕不会买账。

这么算下来,在同等上座率的情况下,时间越长的电影票房越少。

想要提升票房成绩,先要把影片的时长压缩下来。

《生死抉择》最后压缩到两小时四十分钟,这样在影院一天可以放映四场。

由于京城电影制片厂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总局审查的时候没有受到太多为难。

这部影片的量刑问题由司法部门的多位庭长进行了反复论证,事后还把影片送到了上级的纪委部门,请有关人员审查。

做到严格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

在总局获得批准后,韩三评邀请京城电影圈的影评人和专家观看了《生死抉择》。

这是想在全国上映前获得好口碑,有了好口碑才能吸引观众。

作为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生死抉择》的导演,韩三评的面子大家还是要给的。

放映当晚,来的不仅是影评人和专家,还有不少明星,林子轩、冯晓刚、葛尤和张国粒等人悉数到场,给电影撑场面。

两个小时四十分钟过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部影片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在反映**问题上较为深刻,能够引起共鸣。

其中主人公掀翻宴席、怒斥**和自我剖析等剧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电影结束,韩三评站在台上,说了一段话。

“无论对于京影厂和我个人而言,这都可以说是一部倾情之作,是一部融合着我们的身心、融合着我们的热情和思考,体现了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这部影片中包括反腐倡廉、国企改革、职工下岗、资产重组等社会热点问题,我们的原则是直面现实、不掩饰、不回避,如何拍摄一部能够赢得观众的国产影片,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二天,京城的报纸上对《生死抉择》一片叫好声。

有专家指出,影片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主题的重大深刻,还取决于创作者在艺术上的精打细磨,与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相比,《生死抉择》在开掘人性的力度和深度上下了大功夫。

主要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得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择更加具有震撼力。

影评人纷纷给出好评,认为这是一部敢于揭露现实,弘扬社会正气,令人荡气回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