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清涟”如水之精灵,“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都是些有灵性的女子,都是些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青春和生命的女子,无奈何,清泪流!和曹雪芹一样,我也很痛惜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灰飞湮灭的美丽的女子。尤其是在乱世中的异样女子,如片片浮萍,如落入小溪流中的落叶,上下无依,不知最后飘向哪里?

网络中发的内容简介是比较文学的那种:“我,一个本可以成为至高无上、母仪天下之皇后的女人,只因不甘沉沦,随风而逝,其魂魄亦无所依,其泪化成细雨亦无所踪。值得么?一池深幽的碧水,沉沉地压过来,让人无法呼吸,只有挣扎,拼命地挣扎,真能看到彼岸吗?雨后的清荷,本该娇艳动人,盈盈欲滴,却只能听到那无声的泣诉。一寸相思一寸灰,半盘莲蕊半面妆。冰清玉洁由我心,恨无知音有缘人。即使如花的容颜已逝,我心依然,我心无悔。我愿意随清风明月一起邀游,愿意与黄土同行,也不愿意再踏入那污浊的淤泥里挣扎。什么权利?什么礼教?什么妇道?让它都去吧,我不介意。

这段历史出自《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元帝徐妃讳昭佩,东海郯人也。祖孝嗣,齐太尉、枝江文忠公。父绲,侍中、信武将军。妃以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拜湘东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贞。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爲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酷妒忌,见无宠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觉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时有贺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贤尼寺,书白角枕爲诗相赠答。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车至西州,而疾风大起,发屋折木。无何,雪霰交下,帷帘皆白。及长还之日,又大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后果不终妇道。”

其实对于荷花,我本身并不十分地了解,我只是读过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网上是这样介绍的:“荷,又称为芙蕖,莲花是它的果实,莲子叫“菂”(音dì),莲子中心的胚芽叫“薏”,花叫“芙蓉”,花苞称“菡萏”,叶子叫“蕸”(音xiá),梗子叫“茄”,本叫“蔤”(音mì),即荷茎入泥土中的部分,根部叫“藕”。明代张自烈著的《正字通》:“北人以莲为荷,今俗荷皆谓之莲。”除此之外,还有称莲花为“水华”、“玉华”、“佛座须”等等不同的名称。书中也称水芝(见隋唐陈羽《夏日宴九华山池赠主人》诗:“百花开尽水芝香”),玉井花(见唐韩愈《古意》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莲之地下茎称藕,其花故也称藕花(见宋僧道潜《临平道中》诗:“藕花无数满汀洲”。

本书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荷花,包括书名和章节等等。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之所以选择荷花作为载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想反映徐妃那种内心的无奈,她作为古代没有自我权利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不能选择,在婚姻生活中又得不到真正的全部的爱情,内心苦闷,彷徨,继而做了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为天下所不容。其实她内心还是圣洁的,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荷花的渲染,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内心的素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其二,南北朝重佛的风气重之又重,而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