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3/5页)

摇头。这倒不是说两人爱国,而是这次参战机会,是他们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两人都是张家的部曲,还良民都还不是,正常情况下,三年一检选府兵,他们根本没有资格。

读书年纪也晚了,他们也读不起,就算读了书,以他们的身份也考不了科举。

之前朝廷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张超就是主考官,总共录取了大约有三百人吧。

听起来似乎很多,可实际上,这三百多人是五十多科的总录取人数,什么童子试、道举试、医举试、明字明算明法等等。

真正正式的科,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秀才只录了一人,明经录了十个,进士录了四个。

那个秀才就是孙伏伽。

其余的这十个明经,有九个是来自于大唐各大名门士族,四个进士更是都是五姓子。唯一一个不是名门的那个明经,还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

孙伏伽这个秀才,和其它十几人参加了随后的吏部试,又有四个没得到授官,因为年龄、相貌、出身等问题被刷下去了,十一个授了官,孙伏伽授了个正八,四个进士授了从八,那六个明经只授了正九品。

至于其它的那几百个,都没官做,只是补充到各部衙等做了吏员而已。

而且这次科举考试,张超看来完全就是乱来的。

有一半都不是看成绩录取的,是看名声、看出身。

这样的科举,栓子他们是一辈子都没机会的。就算是白鹿书院的那些平民学生,以后书读的好了,得到荐举参加科举,可以这种科举制度,他们百个里有一个能够考中就算了不起了。

不讲成绩,不讲公平的科举,寒门子弟机会太少了,除了这个制度能变。

栓子和柱子都是年轻人,十多岁的年轻人跟着张超身边,也算是开了眼,见过许多世面的。他们并不甘愿做一辈子的长随,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良民,甚至挣个出身。有房有田,甚至有个勋职。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打仗了。

平时还没这机会,这次招募志愿兵,是他们难得的机会。

“栓子、柱子,你们想去当兵打仗挣功名,这是好事,说明你们有追求有梦想。人如果没有了追求和梦想,那就跟一条咸鱼没什么区别了。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活命都艰难,想挣功名就更难了。尤其是这次,是跟突厥人交战,这不是对付那些叛军。突厥人不论装备还是体格都是很强的!”

两个少年站在张超床前,低着头,但神情却很坚决。

“你们想去,我不会拦着你们。不过你们得经过你们父亲的同意!”

张超让人把栓子父母张管家和张周氏叫来,又让人把柱子的父亲郑老爹和郑崔氏还有他姐姐红线叫来。

“你们是否愿意让他们去当兵?”

老张和老郑都不太愿意儿子去当兵,他们已经年过半百,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不指望大富大贵,只希望能平平安安就好。

儿子跟着三郎做长随,挺轻松,待遇也好,再做几年,到时蒙三郎开恩,还能放免为良,到时娶良家女做妻,生儿育女,再有点积蓄,就很好了。

可儿子坚决要去,他们也无法拦着。

“柱子,当兵哪有你想的那么好,太危险了,你就呆在家里不好吗?”红线拉着弟弟的手劝说着。

“算了红线,人各有志,不能勉强的。栓子和柱子两个既然这么有志气,就让他们去闯一闯,要不然他们以后一辈子都会后悔的。”

“让府上给他们置办一些行装,备好干粮。”张超对着两个少年道,“既然选择去了,就不要后悔,更别到了战场上当怂货逃兵。好好干,努力拼一拼,也许能挣个功名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