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2/5页)
贼寇,总有一种活得不光彩的想法。每当这种情绪比较多的人占了主流的时候,一支起义军就很容易瓦解和分化。明末农民战争期间,许多义军都曾被官府招降过,就是因为有这种情绪在作怪。其实就连这些农民们最喜欢听的《水浒传》,里面的梁山泊不也是向官府投降了么?这件事怪不得这些农民!
这也是明末农民战争与元末农民战争的不同之处!
元末的农民起义,义军的立场要比明末农民起义坚定得多,很少有向元政府投降的,原因主要是义军被白莲教控制着,大多数人的心志带着宗教的狂热,这种情况下比较不容易动摇。另一个原因就是元政府对于当时广大的汉族人民来说,属于异族侵略者,所以人民对着这样的朝廷更有反抗心理,起义造反更加坚定。
这两个优势,是明末农民起义所不具备的。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前面十几年里,义军都处于四处流窜,不敢与官兵交战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义军都有过向官府投降的举动,例如鼎鼎大名的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都先先后后接受过官府的招安,综合这些细节来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难度,比元末要高。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他必须选在最合适的时候,最合适的地点起义,绝不能像郑彦夫一样草率。
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走过之后,流寇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了一起,低声商议着什么,显然是在争论要不要投降的问题。
走了好一阵子,三人终于走到了山寨中心的大茅屋前,符五六进去通报了一声,随后请朱元璋和王二自己进去,他则返回山寨门口守箭楼放哨去了。
朱元璋在王二肩上拍了一下,低声道:“记住我刚才给你说的话,进去之后我暂时先假装不认识郑彦夫,你按我吩咐的方法和他说话。”
“好!”王二点了点头,他向着周围那些议论纷纷的流寇们扫了一眼,低下头道:“我开始明白你为什么要假装官兵的劝降使者了,咱们以这样的身份进寨来,果然可以激化出一些问题。从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谁的心里在想什么。”
朱元璋淡淡一笑道:“没错,咱们最后要看的,就是郑彦夫的态度了。如果他本人也想投降,那咱们就没有必要救他了……”
“唉,你说得对!”王二长叹道:“英雄好汉,真不好当。”
六四、山寨里的矛盾
两人走进大茅屋中,这个茅屋很宽敞,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排粗劣的木凳,看来是流寇们自己做的工木活儿,郑彦夫皱着眉头坐在中间的椅子上,这张椅子上面居然铺了一张狐皮,看来流寇中有不错的猎人。
郑彦夫的身边还有几个手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奇怪,有的人紧皱眉头,和郑彦夫一样郁郁不乐,有的人则满脸古怪的喜悦,尤其是看着王二和朱元璋走进来的时候,喜悦之意更甚。
王二走在前面,朱元璋将自己的身子缩了缩,大半都遮挡在王二的后面,由于王二长得牛高马大,将朱元璋的身体大部份都遮挡住了,所以郑彦夫完全没有留意到他的身形。
“这位就是澄城郑彦夫?”王二大大咧咧地问了一句。
“是的,我就是郑彦夫!”郑彦夫直视着王二,问道:“你们就是来劝降的朱百户和王总旗?”
“嗯!”王二按朱元璋的吩咐,把气势拿了出来,笑道:“老子就是王总旗,身后这个就是朱百户大人。”
他说话没有官腔,也没有那种官场中人的圆滑,带着一股子彪悍,这是学也学不来,改也改不掉的本性,用来配合朱元璋给他安排的总旗这个身份,倒也勉强合适,让人丝毫不觉得怀疑。
王二大声道:“郑彦夫,今儿个我和朱百户上山,就来问你一句,你降是不降?若是要降,早早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