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古代武将4 (第2/3页)
对粮草物资的安全问题可上心了,他让郭待封驻扎大非川保护粮草,自己带着兵往乌海去这个决定也说明薛仁贵特别明白他俩各自的优势,还特意根据郭待封谨慎稳重的性格让他负责粮草后勤的安全呢。
那么为什么薛仁贵与郭侍封会在大非川战役中失败?薛仁贵一生征战,大非川战役是其唯一一次失败,也因此战失败而被踢出了武庙。
**大非川之战败因考析**
自古战事之成败,常与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就大非川之战而言,大唐占战神将薛仁贵虽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然而此役却未能尽显其威,败因众多,当逐一剖析。
一、非天时地利之利
大非川之地,地势险峻,高原反应显着。彼时唐军未充分考虑到高原气候对士兵体力的影响,以致战力大减。加之吐蕃名将的精妙布局,利用地形之利设伏兵,使唐军在战斗之初便处于不利地位。古人言:“天时不如地利”,此言诚然。
二、指挥失当之过
郭侍封之决策,乃此战败因中关键一环。其未死守营寨,反留粮草而携补给前进,此举实为兵家之大忌。粮草乃三军之根本,若粮道被断,则军心必乱。郭侍封此举,不仅使军队补给线暴露于敌军眼前,更导致营寨空虚,难以抵挡敌军之攻击。此举不仅疏忽了敌军的伏兵,亦未能充分利用兵力进行持久战或设伏战术以耗敌锐气。此为将领之重大失误也。
三、军事战术之误
战争不仅是体力和武器的对抗,更是智慧和谋略的角逐。在此战中,薛仁贵和唐军或许因过度依赖兵力优势和薛仁贵之威名而忽视了对战术的研究和运用。吐蕃名将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在于其巧妙的战术和精确的指挥。而唐军在战术上未能有效应对敌军之战术,也未能够利用地形、天气等有利条件以形成战斗上的优势。
四、兵力配置不当
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兵力虽众,但若兵力未能得到合理配置和运用,亦难以发挥其最大战斗力。唐军未能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地形等因素合理分配兵力,以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有效的集中优势或分散防御。
五、士兵素质与士气之挫
战事中,士兵的素质和士气对战斗结果至关重要。唐军虽然装备精良、人数众多,但若士兵未受过严格训练或缺乏斗志,则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高原反应使得唐军士兵体力受损、士气低落,加上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以及连日作战的疲劳,进一步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
六、缺乏细致之侦查与情报收集
在古代战争中,侦查与情报收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了解敌军动向、地形优势等重要情报,才能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战术。此战中唐军或许因疏忽而未做好详尽的侦查工作或未能及时获取重要情报,导致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
综上所述,大非川之战唐军失败之因众多,既有天时地利之不利、指挥失误、战术不当等军事因素,亦有人员配置不当、士兵素质与士气之挫以及缺乏细致侦查与情报收集等非军事因素。然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战虽败,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高宗李治盲目自信,周边都被征服,大唐疆域扩大,顶峰时期达1200万平方公里。加上吐蕃不断侵犯,严重威胁大唐安全,用兵征讨是必须的。
不论从政治角度,军事战略乃至民族未来,吐蕃地区都具有战略意义,甚至关乎华夏民族生死存亡,这是从地形角度上来看问题,纳入华夏版图对华夏民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这处高原平障,华夏危矣。严重的将面临亡国灭种,攻打吐蕃纳入华夏版图是非常正确的,非常必要的。
事实证明元朝将吐蕃纳入华夏版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