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3/5页)

基本上就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如果我们能连续三年兴修水利,增加农田产量,不仅粮食完全能自给,而且还能囤积粮食,为灾年做准备,总管以为如何?”

杨师道的想法让杨元庆颇为赞赏,不愧是历史上的名相,虽为皇族,却很有作为,尤其年轻有锐气,此人虽是奉命来监视自己,可如果处理得好,此人倒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杨元庆本来视杨师道为敌,这段时间不断有人对他说杨师道不错,他心中便有了想法,他本来想亲自去九原县和杨师道好好谈一谈,没想到他却亲自上门,要求冬修水利。

一叶可知秋,从他全力主张兴修水利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杨师道是一个能干务实之人,是他杨元庆需要的那种大才,这一刻他改变主意了,他决定把杨师道拉拢过来,成为自己的人。

但杨元庆也知道,杨师道毕竟是杨广派来监视自己的人,要想拉拢他,一定不能着急,需要慢慢来,首先就是要先和他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

想到这,杨元庆便诚恳道:“太守未雨绸缪,欲屯田自给,杨元庆当大力支持,让五原郡真正成为富民之地,需要我做什么,太守尽管提要求,我当全力配合。”

杨师道大喜,连忙道:“我这次来找总管,是为了民团之事,能不能。。。。。。。”

每年的冬天是农闲之时,但同时也是防御战备最紧张之时,民团的训练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而且十天就要进行一次二十里内的会练,时间非常紧张。

民团的存在其实也是杨师道最为郁闷之事,刚开始他还不太明白,但很快他便发现,尽管杨元庆是总管,按规定是管军不管民,可民团这种制度却使他间接地控制住了五原郡的青壮之民。

一个月前杨师道想建一座仓库,征用三千青壮民力,不料,一纸民团调令将他好容易才征来的三千民夫全部调走,仓库至今未建,令他心中又是恼火,又是无奈,这里是边疆,边疆建民团自保是圣上特别批准,他又不能申请撤销。

不仅是民团制度限制住了他的太守之权,同时还有军户制,两万余军户也是由军方直接管理,不归地方官府,尽管开皇六年颁布了军户归地方管理的诏书,但那只是中原内地,边疆依然是军户归军方直辖。

正是这些制度使他不得不来求杨元庆,杨师道刚开始时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此时已经完全消失。

杨元庆虽然已决定支持杨师道,但他却不能这么轻易地答应,他沉吟一下道:“我能理解太守的难处,只是今年情况确实很特殊,西突厥已经被射匮可汗统一,而东方突厥却是可汗新立,立足未稳,虽然突厥人也有冬不出兵的惯例,但冬天恰恰是偷袭良机,我很担心西突厥射匮可汗会利用这个冬天偷袭东方突厥,或者偷袭丰州,来建立他的威望,所以今年冬天的防御尤其重,而且昨天兵部调令已至,要调一万军队去辽东备战,丰州兵力不足,我更不敢大意。”

杨师道脸上露出了失望之色,杨元庆说得有道理,令他无法反驳,不料杨元庆却又微微一笑,将话题转了回来。

“不过兴修水利也同样重要,刻不容缓,这样吧!今年冬天民团就不用训练了,全部投入到水利河渠的修建,不过军队依然警戒,一旦有威胁的警报传来,民团要立刻停止水利修建,如何?”

杨师道没想到杨元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方案,让他这一趟没有白跑,这令他长长松了一口气,同时心中也涌起一丝感动,杨元庆没有刁难他,在涉及民生的大事上,依然是全力支持他。

“我完全同意,更要多谢杨将军的理解和配合!”杨师道一脸诚恳,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杨元庆注视着他的眼睛,徐徐道:“其实我和太守一样,都是希望河套平原能恢复到西汉时的繁盛,不再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