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 (第4/5页)

真,就算鬼雨自强自励之词好了)

………【25、江希张】………

从神童到科学家,江希张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

鲁迅先生在其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热风》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了“鬼话与科学”,当中论述道:“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但讲天堂的远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记》,讲地狱的也不过钞袭《玉历钞传》。这神童算是糟了!”这篇名为《随感录33》的文章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1918年10月15rì),而文中被鲁迅先生指斥为“捣乱得更凶的”那位神童。当时才不过11周岁。一位11岁的小孩子居然能引起鲁迅先生的关注,这与他颇具传奇sè彩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他叫江希张,清末时差点被选作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民国初年又被康有为誉为“民国第一神童”,他7岁的时候就撰写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丛书,印行数百万部,轰动中外学坛,建国后又成为了我国首屈一指的化工和轻工业专家……

1907年3月27rì,江希张出生于山东历城县江家庄(今属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江宗先是个文盲,深感不识字之苦的他发誓不吃不喝也要供子孙读书。靠着江宗先的支持,江希张的父亲江钟秀利用农活间隙,苦读20余年,终于成了方圆十几里颇有名气的文人,还著有《孙孟图歌》、《兴学创闻》等通俗读物。江希张的母亲王崇孟,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少女时代还考上了山东女子师范学校。有着这样一个家庭背景,江希张自幼就享受了绝大多数农村孩子难以企及的殊遇——读书识字。

2周岁那年,王崇孟教江希张做识字游戏,不料却意外地发现儿子真的能接受而且记得很快。王崇孟激动地将此事告诉了江钟秀,江钟秀自然也是喜出望外,从此一有空,便和妻子一道认认真真地教儿子认字。江希张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他3周岁就能识800多汉字、背诵100多首唐诗,到4周岁时已能熟练地吟诗作对,所作诗文的意境并不比一般成年人差。

这年chūn天,江钟秀抱着4周岁的儿子到趵突泉玩,父子俩临泉吟诗作对,令旁边一位老人感到惊奇不已,便放下手中的鱼竿,走过来随口出一上联:“钓鱼。”老人话音刚落,江希张就应声对道:“放鹰。”老人听了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江希张眨了眨眼睛,又脱口而出道:“救蚁。”“对得好,对得好!”老人抱起江希张看了又看,又接连问了诸如“你叫什么名字呀”、“家住哪里”等好几个问题.江希张的回答均令他感到满意。老人愈发喜欢眼前的这个幼童,抱了许久才把江希张放了下来,扭头对江钟秀说道:“你儿子天分绝高,又童心可嘉,若用心教育,将来状元非他莫属。”

天下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子女被人夸的,老人的一番话说得江钟秀心花怒放,不过欢喜归欢喜,江钟秀并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可他没放在心上,那位老人却把江希张放在心上了。原来,此老者系山东提学使陈荣昌的幕僚,他当天就把自己在趵突泉的奇遇告诉了陈荣昌。陈荣昌第二天就骑马赶到江家庄,当面考江希张,结果非常满意。陈荣昌一面挥笔赋诗让人刻碑纪念,一面飞快回府向山东巡抚孙宝琦作了详细报告。孙宝琦觉得陈荣昌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便传令让江钟秀把儿子带到了巡抚府。

孙宝琦一口气出了好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