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在国家图书馆面向普通读者层的书库里,几乎也没有什么好书,想借的架子上往往很难找到。
那以后,我基本上就不再去任何图书馆了——连国家图书馆都这么折腾读者,其他图书馆还敢去吗?现在我读的书全是自己掏钱买的。至于能搞到什么资料,那只能看运气如何了。
因此,美国中学生就已精熟的借助图书馆等现代设施搞研究,在我这个中国的“高级人才”这里,也还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看的话,美国的学生应该是很幸福,很幸运的。
接下来,《美国语文》还要求学生了解富兰克林更多的成就,制作一张集中表现这些成就的“海报”。
这完全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写应用文”了。
“成就”富兰克林的地方,主要是在费城,他对这座城市的贡献也最大。帮助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消防局,创办了那里的第一所大学,使费城成为“所有殖民地中第一个拥有路灯的城市”,还在这里主持写成并签署《独立宣言》等。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教科书就同时要求学生制作一本费城旅游指南,指南里要表现出他的这些成就,并包含一些相关历史的照片等。
如果说它们主要尚都属于“手头工作”的话,那么在学过两位先验主义哲学大师爱默生、梭罗以后,它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来比较两个人的信念,并去调查研究一下今天的瓦尔登湖的状况,与昔日梭罗笔下描述的比较,有些什么变化,收集该地区的照片等。
完成这个“作业”,当然不可能叫全美的学生都跑到瓦尔登去,它其实与学习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后,要求的“从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找到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照片或图片复印件,用文字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一幅拼贴画,并制作一个因特网页,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与图片,用一个流程图来说明网页将要包括的链接等一样,仍是希望学生多多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现代文明成果,把研究与实际生活、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走上社会时,才能应对一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就是十分立体化的、开放的、自由的了。
这样子培养出来的本事、能力,那叫真的本事、真的能力。
中国人的语文教育怎么样?
恐怕是永远联系不上社会,联系不上图书馆、因特网、网页与链接的。他们一个个都是只能面对课堂与教科书的“书呆子”,在埋伏着一圈又一圈“套子”的、各式技巧性与难度极高的题海里“海战”,习得了一些抠字眼的、刁钻古怪的本领,走上社会后,可以应对一个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从而为别人“下套子”去了。
形式上的新意,贴近现代生活以外,美国人的思想信仰自由、价值开放多元,更是应该值得我们留意的地方。
林肯这个形象,在美国人眼里,几乎是神圣的。但在介绍他的时候,《美国语文》是把他和他的“敌人”罗伯特?E?李放在一起的。却又不是为了中国人所常用的反衬、抬举前者,而是认为他们的“价值”同等重要。
罗伯特&;#8226;E&;#8226;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南北战争时期作了南部的最高军事首领。他对故乡弗吉尼亚的忠诚,高过了对于国家,所以,一旦“北方佬”为废除奴隶制、反对脱离联邦而发动的战争,打到他故乡的土地上时,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反对脱离的军事天才,还是回到了“家乡的州”弗吉尼亚,“分担苦难”,
向一个“靠剑维持政权”的政府起义,带领他的家乡民众,拿起“自卫”之剑。
他的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每个人都有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