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2/5页)

读了高中后会更有出息,要是考上个好大学,以后说不好可以当科学家、当国家干部啊什么的,像蔡书舟这样的成绩,绝对考个北京清华这样的学校,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这样好说歹说,老蔡又心动了,是啊,不就是三年高中么,再吃亏吃苦坚持三年,蔡书舟考上大学就好了,而且大学里也是不需要什么负担的,大部分是国家掏了,而且现在听说大学里还可以搞勤工俭学,搞家教啊那些,可以补助点。

想到这,老蔡终于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回来美滋滋的跟玉桂说起了这个想法,玉桂听了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出一个能读书的人才不容易,而且后面的几个娃都还小,谁知道以后有没有出息呢。于是两个人一合计,就暗暗地下了决心,就算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出来,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就这样,蔡书舟终于是来到了这个县城里最高的学府,县城一中读高中来了。既然两个人合下了心,总还是有点准备的,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两口子总算凑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还有一个月的生活费,一共一百一十元,八十元的报名费,其他三十元就当是生活费了。

到学校去报名,是老蔡借了蔡家旺那辆崭新的邮电自行车拖着蔡书舟去的县城一中。八十里的路程,老蔡整整骑了一上午,天没亮就出发的,一直到中午才到。

蔡书舟当然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县城,坐在自行车后面,当然是无比的新奇和兴奋了。

学校里人很多,都是新生来报名的,老蔡带着蔡书舟,还有被子等行李,一直朝那报名处走去。这县城一中果然是名不虚传了,气派的大门不说,高高的漂亮的教学楼,还有那整洁的学生寝室,上下两层的高低床,一看就让人很舒服的感觉,比那镇上的中心中学那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一切安顿下来后,老蔡找到了班主任,跟老师交待了几句,就匆匆忙忙往回赶了,毕竟还有几十里地的路要赶,不抓紧的话,到家就会天黑,看不见骑车的了。

就这样蔡书舟在县城里读起了高中,开始了他那漫漫的苦行僧般的高中生涯了。开学没几天,蔡书舟也许是因为初中毕业成绩比较突出,就被班主任指定为班上的副班长,分管考勤和纪律。蔡书舟才第一次当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班干部,后来又着手组建学校文学社,当上了文学社社长,再后来高二的时候就当上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管理学校广播站,组织学校文体活动,组织和检查学校卫生,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干部。

39 “六四”风波

忙忙碌碌的高中生活,既紧张又充满活力,特别是蔡书舟副班长和文学社的两个职务,让他忙得更是不可开交。特别是那个文学社,更是让蔡书舟投进去了很多的精力。首先是文学社的成员,要一个个的统计报名,然后选举副社长、编辑、主编、美工等,再就是商定文学社的社名,大家想了很久,各种各样的名字都有,什么“十月”,“竹林塘”“山风”等等,最后还是蔡书舟想起了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提议叫做“霜叶”文学社如何,这一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是啊,“霜叶”,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内涵的名字,既有历经霜冻风雨之意,又有红红的秋天的叶子,显得是多么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完全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名字了。接下来,当然是组稿和编辑了,最后当然是要蜡刻、印刷。这种工序,蔡书舟也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自从读书以来,就一直与试卷打交道,而平时测验的那些试卷,几乎都是蜡刻印刷出来的,蔡书舟小学毕业班的时候,还专门帮老师刻过试卷的,所以应该是轻车熟路了,只是要跟学校领导打个招呼,批一点纸张、蜡纸和刻笔,就可以开张了。

蔡书舟作为社长,当然写了刊首语,还写了一首小诗:

远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