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部分 (第1/4页)
虽然皇帝当时鼓励下西洋,可是朝廷上的很多大臣也认为这是荒唐的举动。他们觉得中华地大物博,只要能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基业就是好的了。他们认为,让人出去找别的国家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更何况,郑和虽然用功的人,帮助朱棣做个很多事情,可是他毕竟是个太监。太监,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非常卑微的。也就是说无论郑和立下多少的汗马功劳,在那些人眼里也只是个太监而已。他们认为让郑和这样一个无根之人去做一件工程如此浩大的事情就更不行了,但是明成祖是非常了解郑和的。明成祖朱棣知道郑和的能力,他没有听取大臣的意见坚持让郑和出海去游历。犹豫当时的天下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大臣们虽然颇有微词却没有再说什么。但虽然他们在是否出海的事情上做出了让步,但他们却不同意拨给郑和大量的出海费用。
要知道,出海最重要的就是船只了。当时连这个基本的要求都无法很好的完成,就在这个时候韩氏当时的家主,也就是洪武年间夺取状元的家主站了出来说愿意资助郑和出海。当时韩氏的家主虽然已经夺得了状元,但是在不久之后就辞官了。原因很简单,韩氏的历代家主都明白,商人一旦和政府有过多的接触,或者说一旦成为政府的要员就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其实当时韩氏的那代家主只不过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已。当韩氏的那代家主听说郑和要下西洋时久上表朝廷说自己愿意一起同去,不仅如此他还原因捐赠大部分的财产资助。当时郑和下西洋用的三分之二的船都是当时的韩氏资助的。不光是这些,其他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也是韩氏资助的,其中包括人员在内。要知道当时的人们对大海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很少有人愿意去冒险。由于皇帝的命令,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才参与进去的。可以这样说,郑和下西洋其中韩氏所做的事情占了一大半。而且,郑和的六次下西洋中,韩氏几乎每次都有参与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郑和下西洋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一半功劳或许应该是韩氏的。这一切史书上自然是不会提及的,因为那对朝廷的面子有损。没有记录在书上,民间也很少人知道。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言片语,但是韩氏的家史上却记载的清清楚楚。
郑和与韩氏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和国家需要出发。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