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3/4页)

时间在科举之中算是最长的,整整考三天,因秀才的功名算是平民进阶士子的跃升,朝廷极为重视。又因为秀才不同于举人,不考察治国之策,虽然不似童生试,依旧逃脱不出经义典籍。

只不过乡试相比于童生试,试题的深度高出许多倍,试题的范围也扩大很多,因此足足考上三天。

三天之中,考生的作息都要在考场之中,除交卷不得外出。

每一个考生单独一个房间,内部有着考试用具书桌床榻之物,门外是考生的名字。

黎生几人的位置还不错,不仅光线良好,最重要的一点事远离出恭之地。考试三天要是都坐在茅房不远处,那感觉…酸爽的紧。

黎生本来的位置应该就在茅房不远处的,运气好点儿的话可能是在风的上游,不过几天前陈茂财当中说出黎生是他的侄儿后,黎生的位置便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挪到了较好的位置。

这是社会默认的规则,世家子弟总要区别于寒门考生,相比于功名的重要,这些考场位置的细枝末节做出区别让步也在情理之中,不会有人强烈的反对。

考题量很大,文道一途典籍无数,除了泄露试卷之外,很难有什么所谓的押题,也是众人最为头疼的考试,不过这些对于黎生丝毫没有影响。

大致的看了一眼数十丈试卷,上面的题目逃不出三经五典,礼史春秋。而在后几张试卷上,则全部都是算题。

这应该是今年的特色吧,黎生暗道。

不过对于算学,黎生从来没有觉得难度,阵法一道合于数术,对于这门学问黎生自认为极具造诣,就算是对上朝中的举人进士,黎生自认不会落于下风。

每年的乡试都会选出一门偏门的学问来考核,今年的偏门也该就是算学了。算学往大了说叫做关乎经济,对于未来路途可能在举人的众位考生,算学也算是应该具备的知识。

场中看到试卷的考生大多长吁短叹,或是感慨题目的偏僻程度,或者是后悔自己的算学不是很好,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等。

对此黎生不予理会,第一道题目很简单,是关于孝道的。正襟危坐,也不管其他人,拿起第一张试卷,挥起笔来。

“孝,君下之大道也……”

时间流逝,场中众考生也不得不从抱怨之中回过神来专心答题,黎生心无旁骛,只管答着自己的试卷。

渴了喝水,饿了吃饭,黎生在这里似乎没有丝毫的不适,除了中午的时候上了一趟厕所之外,几乎都在答题。

对于这种题目,黎生丝毫不会觉得耗费神志,仅仅一天过去,三天的试题,黎生已经全部答完。

黎生没有像旁人一般将答案再度工整的抄上一遍,因为没有必要。

整整十五张试卷,全部用细密工整的小楷作答,没有哪怕一笔的疏漏,上万字仿佛是不需要思考一般落在纸上,仿佛不是考生的试卷,而是一副出自名家的书法一般。

答完题,黎生活动了一下身体,看着四周依旧啃着笔头的考生,也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交卷。

考场里格外的寂静,毛笔落在纸上发不出声响,只有时不时翻动试卷的声音。在这种气氛之下,黎生终究没有勇气直接交卷。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过不了多久便要歇息了,不如直接在这里住上一晚,明日交卷也不会显得惊世骇俗。

就这样,在场中数百考生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的时候,黎生将答完都是试卷按顺序放好,用镇纸压住,确保安全之后,直接躺在身后的小榻之上,旁若无人的睡了起来,不多时竟然传出了细微的鼾声。

黎生不知道,他这样,还不如直接交卷走人来的安静。不会所有人都以为第一天交卷的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的。

鼾声虽然不大,可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