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 (第3/5页)

更是被文章中所蕴含的胸怀,而感到震惊。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

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渭城的三位先生,爱好学习,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第578章:丰盛

杨晨今日,到了陈家大院之后,先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能动天下龙气的十思疏,使世间之中的万国千朝都暗中派遣高手,前往此地。

此时,杨晨更是张口吐出一篇锦绣文章,师说。

陈夫子借着还没有收拾起来的笔墨纸砚,随着当世圣贤杨晨的念诵,立即奋笔疾书,把这一篇文章,都逐字逐句的写到了纸张上面。

虽然不是杨晨的手稿原章,但是却是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面的第一份手稿,仍是十分的珍贵,落笔完成之后,便有着点点的才气,从空中弥漫出来,朝着纸张上面汇聚而来,有着灵光莹莹,闪耀着文道圣光。

这是一篇写师父的文章,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道尽了师父这个职业的真正的意义,师父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也是可以和自己的弟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