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1/4页)
兰斯暂时把“贱女孩”作为备选计划,重新挑选了一番,最后选中了灾难大片“后天”。
“后天”是由“灾难片之王”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的,这部继“独立日”之后最震撼的灾难片在上一世上映之后引发了无数讨论,口碑方面延续了商业大片一贯的模式,毁誉参半,评论明显极端化,但电影的票房却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独立日”在1996年可是取得了三亿的北美票房,但“后天”最终的北美成绩却止步于一亿八千万,令人大失所望。
对于电影一亿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这一票房数据不要说盈利了,甚至足以让投资商二十世纪福克斯亏本;所幸电影的海外票房表现十分出色,不仅避免了亏本,还让二十世纪福克斯小赚了一笔。
在兰斯看来,“后天”可谓是灾难片之中的典范,不仅场面恢弘、特效惊人、声势浩大,将人类与大自然对抗之中的渺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主题深刻,将地球温暖化的问题直接摆上了台面,并且以亲情作为主线贯穿起了灾难片里没有主线的难题。更难得的是,在“后天”上映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地球温暖化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后天”几乎成为了启示录一般的作品,被不少人认为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灾难电影。
这部作品显然比“2012”要出色了许多——诸多影评人也认同了兰斯的这个观点。特别是“后天”对于灾难根源的讨论和反思,不仅仅比“2012”出色,而且比大部分灾难片都更加值得回味。“后天”的票房潜力远远不止如此。
可是,为什么“后天”的票房不尽如人意呢?“2012”的北美票房十分糟糕,仅仅只有一亿六千万,但是全球范围内却足足有七亿美元的票房,电影的两亿美元成本让哥伦比亚影业惊出一身冷汗。而“后天”的全球票房只有五亿美元,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原因很复杂,但也可以很简单,兰斯认为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是宣传效应,“后天”的宣传工作明显不到位,声势更是远远落后于以世界末日为噱头的“2012”,当然,这需要天时和地利的帮助。不过宣传的不到位明显影响了票房的更进一步。
第二是电影节奏的控制,由于“后天”剧情本身的限制,它缺少像“独立日”那样的终极大决战,也缺少像“2012”全球覆灭的震撼。在电影后半部分,剧情明显放缓下来,最终大团圆结局更是缺少一点冲击力,没有能够将剧情推上巅峰,显得头重脚轻、后劲不足。
只要对剧本做出一些简单更改,也许还可以在深刻主题方面增加一些讨论,然后在宣传阶段下足功夫,“后天”的票房突破两亿、甚至冲击更高的目标,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这一切都使得“后天”的拍摄不像是一项工作,更像是一次挑战。
综合考虑之后,兰斯就拍板了下来。
不过,过去这段时间,兰斯一直没有着急着展开竞争,一方面是因为“特洛伊”的陷阱还在酝酿之中,在瑞恩踩入陷阱之前,不能展露任何马脚;一方面则是因为兰斯正在尝试将自己对“后天”的改进思路整理清楚,他可不是为了区区一亿八千万的北美票房而接拍“后天”这部作品的。
更何况,想要从罗兰的手中虎口夺食,兰斯可不能寄希望于运气。
一直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兰斯这才找到了二十世纪福克斯。现在看来,“后天”这个项目确实棘手,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意见难以统一,他们对于剧本的具体争议兰斯无从得知,但兰斯认为,很大部分就在于剧情的推进和包袱的设定上,这对于任何一部灾难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比起故事来说,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这件事情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但却给兰斯留下了可乘之机。
“施特雷洛先生,”凯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