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4/4页)

地还钱。议和不是一天半天可谈妥的,可以边打边谈,边谈边打!”金兀术笑了,声音有些冷然,“只不过谈判桌上得不到的,我大金会用铁蹄征服,用手中的马刀抢夺!”

这是要开战呀!

秦桧心中一冷。

“你可愿意为使者,向赵朴说项?”金兀术道。

秦桧道:“在汴梁时,赵朴是十三皇子,名声不显,我不知他xing格秉xing,不知如何劝说!”

“不要紧,慢慢劝说,有的是时间,你用嘴巴劝说,我用刀剑劝说,总有一天他会开窍的!”金兀术道,“昔ri有苏武牧羊,后来回国,成为一代名臣;今ri你堪比苏武,为国守节。你以苏武之名议和,宋皇必然会听你的!”

秦桧有些木然的点点头。

“等些时ri,我便会送你回国!”金兀术许诺道。

………………

谈话结束了,没有一丝隐藏,这个四皇子要求他做使者,促成宋金议和。

只是这个议和,从始到终,都是宋朝吃亏。

就好比一个强盗,到了一个商人家中,抢走了许多财物,最后又鸠占鹊巢,却说我们议和!

这种谎言,三岁的孩子也知道是假的!

这个合约若是签订,必然是臭名远扬,秦桧不觉想到。只是议和很有市场,至少绝大多数士大夫欢迎。

在大宋,一直是士大夫的天下,而武夫则是边角料,哪里凉快去哪里去。哪怕同样是抗金派,也因为分属于文武不同派系,而矛盾不休。朝堂之上,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文臣占据的位置多了,武将占据的位置就少了;武将占据的位置多了,文臣占据的位置就少了。

文武之争,一向是此消彼长。

若是宋金之战,继续下去,各种资源必然会倾斜于军队,必然会造成武将势力膨胀,使文官的饭碗变少。

因而文臣们,士大夫们,不喜欢战争,总是喜欢议和。。)

第261章谋战

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情报系统也不是几个月可以建成的。

现在,大宋的情报系统很是坑爹,当确切可靠的消息传来时,赵朴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古代,总是喜欢虚报数字。比如曹操南下江东时,说兵马有八十万,其实没有八十万,顶多二十万;后来说刘备伐东吴,说蜀兵有五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顶多十五万。所谓的百万大军,水分很大。

而在大宋更是有八十万禁军之称,大宋兵马总计一百三十万。这个数字倒是没有虚报,只少不多,实际的军队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一百三十万。只是这一百三十万中,水货居多,多数武器不全,战斗力低下,一打仗就放羊。

而这次金军五十万兵马南下,也是把赵朴吓了一跳。

只是看着情报上的信息,赵朴又仔细的分析之后,却长长松了一口气,有些明白,这五十万大军是怎么回事了。

在古代,打仗就是打钱,消耗最大的就是粮食,千里转运,出发时有一百斤粮食,到达目的地后,能留下十斤粮食就不错了。在这个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大型轮船运输,注定了后勤压力极为严重。

可能在前线,打仗的部队仅仅是五万,可是后面推着独轮车,或是毛驴车,运粮食的民夫就有二十万。

金军说得五十万大军南下,可能真的有五十万,但是只有十五万精兵,属于战斗部队,属于在前线拼杀的部队;而三十五万的二线部队,三线部队。则是属于辅兵,属于押运辎重,属于民夫部队。

在某些时刻,这些二线部队,则是民夫部队也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