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4/4页)

的审美标准与我们严重不同的结果。正是由于一些观念和此种审美标准的不同才造成了中国电影中女性与国外电影中的女性的不同境遇。所以,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作为欲体出现与中国青春片中二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出现是一个道理的。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所以巩俐在此片中的发挥肯定不会太大的,观者也不必抱有什么期望。

但有一点,在美国影片中虽然三十到五十岁的女性大多以性感出场,但她们的戏份却绝不少的,尤其是个体魅力,不仅仅是性感,还有自觉性。自觉性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主动,有意志,象个男人一样也是故事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花瓶,这一点是中国女性或说中国剧作中最缺乏的。能够演好这样的花瓶,在国外必须是真实的年岁,其阅历,其表演水平都可以与剧中角色贴合。

但十分不幸的是,巩俐在此片中几乎没有个性可言,完完全全地只是一个花瓶。在影片中,这个女性的自觉性只有两点,第一点与法瑞尔的爱情,第二点则是在老大面前说句话暂时救了法瑞尔一下。

女性角色出场,尤其是这种商业片中没有爱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第一条即便是个花瓶也无所谓的,但巩俐的表演还是稍显木讷,尤其开始之时,脸部几乎僵硬,没有表现出那种很吸引人的地方,与法瑞尔的接触也好象没有全心的投入进去,所有一切都表明这两个人不来电,所以,即便这个俗套的爱情花瓶巩俐也没有完全演好,倒是影片结尾处,那句“who are you?”才将巩俐内在的那种野性发挥了出来,看来她的确是一个爆发型的角色,可以看当时的人物心理,法瑞尔欺骗了她,黑帮也将她弃之如履,这种爆发才形成了。巩俐在诠释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的确很有一手的,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片,还是美式的商业片,她的性感,她的主动性都没有得以体显。

第二点其实不是巩俐的错,因为导演在这个情节上几乎没有特意让巩俐发挥,仅仅是坐在床上的一段戏就过去了,她的表演尚可。

总体来说,巩俐这次好莱坞商业片的实验还是失败的,但这其实是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女影星的失败,我很难想象哪一位适合于这种商业片的演出。但毕竟迈出这一步了,也许会给中国许多电影故事一个启迪,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们不再那么尴尬。

韩兮

2006…12…22于通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窃听风暴》:偷窥与拯救

把“窃听”改成“偷窥”便少了许多政治上的意味,但不可否认,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中的政治意味是如此的浓重,它所揭示的许多问题地冷战时期,在那种白色的恐怖之下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影片中没有过份的惊险镜头,人物肢体极度木讷之下,此片还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于是,此片的娱乐本质显然是欠缺了许多,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与正视。回忆那段可怕的岁月,正视曾经缺失了人性的社会制度。

对于一个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投以多少的赞许都是不为过的,但赞许之后,我们发现的却是政治以外的东西,于是,抛开政治不说,我们知道了人性的闪亮在永生不灭的,便有了《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影片,也有了这个《窃听风暴》。

英文直译本片是《他人的生活》,这样看来便是一种偷窥的心理,诸如此类的影片大多有一定的模式,

首先,偷窥者具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于是,本片中的维斯勒便隆重登场了。这个东德史塔西军官没有任何私生活,有的只是一双深邃无情的眼睛,严峻的表情中显现出一个所谓特务所独有狠毒与信仰。维斯勒以折磨那些所谓的右倾主义分子为荣,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