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第1/3页)

好书推荐: 似锦

正月十六,老朱在朝会上正式颁布了继续讨伐北元和辽王之国的诏书。

随后京军五卫精锐乘船沿江东下,再沿运河北上通州,然后与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塞外会合。

朱植本以为自己会在二月十五过完十二岁的生日才走,没想到老朱比他还急,要求他十日内就出发。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接到圣旨之后,朱植加快了准备之国的步伐。

他决定先到枪械局、战车局和火箭弹药局巡视一下。

由于辽王奖励力度大,用人得当,研发生产军械的进度明显加快。

生产燧发枪最费时费力的是加工铳管。

蒯富这边已经把效率发挥到极致,生产了十五根铳管。

两根旧钢轨也被改成刺刀、扳机,甚至加工了百十个复位效果不错的弹簧。

朱植立即在现场指导匠人们组装了十支燧发枪,命名为“迅雷铳”,取迅如惊雷之意。

尽管朱植口口声声说不能步子太大,但是他设计的迅雷铳从一开始已经甩出大明神机营当时装备的火绳枪好几条街。

大明当时的火绳枪也叫火铳,不仅没有加装击发装置,也没有准星瞄准装置,铳管口径大小不一,从碗口粗到竹竿细,应有尽有,用药量全凭个人经验。

相对宋元时代的火铳而言,明军的大部分铳管从竹筒变成了铁筒,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材质不一,崩瞎眼睛,烧伤铳手的事情常有发生,铳管长度也不到半米,射程不过三十米。

即使到了一百多年后,军火专家赵士祯仿制葡萄牙鸟枪,造出迅雷铳和掣电铳,也不过是加长了铳管,安装了准星而已,稍微提高了射程和精度,严格来讲,还算不上是枪。

朱植这时造的枪虽然仍以迅雷铳为名,但从一开始已经跨越了大明的火铳,实现了从火铳到鸟铳,又到燧发枪的两次跨越。

如果再加上雕刻膛线、安装刺刀和升级米涅弹三次革命性技术改进,这这款武器实际上实现了五次跨越。理论上的作战效能应该在火绳枪的五倍以上,实际上可能还不止。

所以,他的产品事实上一出道,就几乎达到了前膛枪的巅峰。只不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兼顾方便从枪口装填火药,枪管长度最初设计只有八十公分而已,离后膛枪已经很近了。

蒯贵这边起步稍晚,也生产了十多辆战车的车厢主体和零部件。看来要在开拔前完成一百辆战车的任务是不可能了。

赵鲁这边来匠人来的更晚,但也生产了一百来个一窝蜂火箭发射器,三千来多发米尼弹,拿来训练是够了。

正月十七,朱植穿上锃亮的盔甲到后院的训练操场上去考核训练成果。

年前,老朱让郭英从神机营给辽王拨了一百名亲兵,都是有着三年左右戎马生涯的老兵,加上有杨文、朱大能看着,自己忙着其他事务,也没顾得去检查。

年后,杨文带走七十名老兵,郭骥带走两名,现在只有二十八人了,再加上盛庸、盛凡兄弟俩,刚好还是三十名老兵。

朱植只好让盛庸重新招兵。

最近辽王威望日隆,待遇又好,天天吃肉,盛庸兄弟也很快招到三百名新。其中不少是原来亲兵的弟弟、堂弟、表弟之类,都是红二代、军二代。

比如,盛庸的儿子盛宣、张石的儿子张斧头,甚至郭家老五郭铨、老六郭钥也都在昨天来报名了。

古人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真是这么回事。

只是这些人年龄看着太小了些。那个张斧头已经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显得早熟,也只是才十五、六岁的孩子啊!

不过这年头,当兵吃饭,早当兵早填饱肚子。这是生存之道,根本不存在童子军违背人道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