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5页)
甚切而改之甚难。和很多刚入行的年轻老师一样,彩虹喜好时髦的术语:“解构”、“后现代”、“能指”、“宏大叙事”、“细读”、“厚描”、“陌生化”、“戏仿”“文化资本”、“符号暴力”……动不动就要拿进论文里说事儿。她对抽象归纳更有偏好:“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瞧瞧,人家黑格尔说得多好、多凝炼啊。
脑子用力挣扎了几下,彩虹舔舔干燥的嘴唇,兵临城下只好水淹七军,虽然心虚,声音要高,调子要足,学术辩论就是打排球,打过来你扣回去:“‘自我’指的是人潜意识的那一面,也就是欲望的层面。”
“同意。”他说,“主体呢?”
“主体和个体是一个意思,就是指自我。”她两手一摊,“论述的时候我不喜欢重复用词,所以就变着花样儿说了。”
季篁看着她,叹了一口气。
“嗳,你叹什么气?”
“虽然我的专业是文学理论,而你的专业是文学……欣赏,咳咳,从大方向上来说,我们也算是同行。”
“完全同意。”
“那我就不说外行话了,行吗?”
“啥意思?”彩虹小脸粉红了,“刚才我说的话是外行吗?”
“这样吧。我先问你,主体的英文是什么?”
“Subject。”
“Subject在语言学上的解释是——”
“主语。”
“主语在一个句子里的首要功能是——”
“引导动词,是动作的主人。”
“很对。那么你说说看,主体是什么?”
“人的行动能力,人对自身经验能够清晰阐述的能力。”
“那么,回头过来,个体的英文是什么?”
“Individual。”
“我们常说,要相信集体的智慧,不要搞个人主义,是指的什么?”
“嗯……”彩虹眨眨眼,“是指一个人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把事情办得很漂亮。”
季篁又叹了一口气。
“怎么,又错了?”
“没错,就是缺乏理论深度。换一种说法,换一种说法。”
“个体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行为和心理动机的一种理想的、浪漫主义的阐发。有时阐发得过了分,不符合实际,那就成了个人主义。”
“多么聪明的分析啊!可见‘自我’、‘主体’和‘个体’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你自己一下子全分析出来了。很清晰、很透彻。”
“季老师,您是不是特有成就感,特觉得我孺子可教……”
“不敢——”
“我可以进一步问你一个问题吗?”彩虹笑着说。
“说吧。”
“请问主体和对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在现实的重压下,作为主体的我们还能够行动,还有勇气阐释吗?”
季篁微微扬眉:“当然能。”
“莎士比亚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彩虹,这句话的关键词是‘no to be’。人活于世,争取的不过是一个身份,身份给了你安全、给了你意义、给了你存在的价值,” 季篁淡淡地说,“而你所要做的,是抵抗身份带给你的种种诱惑。你要勇于not to be。”
有点抽象哦!彩虹怔怔地看着他,脑子乱了,有点跟不上。
“那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没有确切的关系,只是一些位置的总和。”
“等等,我们还是在讲文学理论吗?不是物理?”
“比如,你我之间,是一种位置;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