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页)

古饮酒人惟渊明知之,亦能忘之。”《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3页。天的范围太大了,它包罗万象,生死是非祸福荣辱贵贱得失利害成败……世俗中一切的一切,甚至包括自我统统忘了。《饮酒》诗第十四首说:“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班,铺陈;荆,杂草)坐松下,数酙已复醉。父老杂乱言,酌觞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这是写自己与意气相投的父老同在松下饮酒,大家自由自在,随随便便,无拘无束,饮得痛快淋漓,物我两忘。真是“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纵情饮酒可以更加使人忘记世上的一切了。在醉境中,人的精神彻底放松也不可能不彻底放松,一切听其自然,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如蔡宽夫指出的那样:“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第45页。《庄子·达生》写醉境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撸�锒�粦b(撸В捍モ瑁粦b:震惊)。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心处于天道)故莫能伤也。”清代学者孙人龙说,《五月旦作和郭主簿》中“居常待其尽”(居常即居贫,处于贫困之中;尽:终,指死)一句,与《连雨独饮》中“任真无所先”(听任自然,首先忘掉世俗之情)一句,“渊明一生大本领”此二句可以尽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之运行,必有归尽处,而不能长生。终古皆如此言而不爽者也。”《陶渊明诗文汇评》第82页。这是陶渊明的委运任化。“夫人之不并于天,以有百情于胸也。苟去其百情并天而忘之,是即天矣。天岂远乎此哉?百情去则无所先矣。无所先而后真情见。真情者,天也。故曰:‘任真无所先’,则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于如此,我安得而不饮。”同①。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所说的“百情”就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情。先要去掉世俗百情,才能返璞归真。这就是“任真无所先”,实则是“无所先”才能“任真”。此句也可解作“任真”是首要原则,没有比“任真”更重要的了。“委运任化”和“任真”乃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他人生观的所在。如上所述,“任真”即顺应自然,听其自然。自然就是“真”,而“委运任化”也就是“任真”。陶渊明的诗全都涵泳在一个“自然”或“任真”里面。陶渊明所全力追求的就是一个“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是为了保“真”,酒中有真味,追求醉酒正是要体验酒中的真味、真意、真境,进而达到无是非长短混沌一体的道境。苏东坡说陶渊明知道,其实岂止知道,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能达到的是入道得道与道浑然一体之境。“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诚哉斯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 “酒自引人著胜地”(5)

追本溯源,此种境界只缘“任真”而已。

对陶渊明来说,“真”本身便是最高的价值,真是本体论的境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醉者忘怀得失,处于世俗中的醒者如何呢?陶渊明《饮酒》第十三首对比地描述了两者的不同。值得一说。诗云: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醉醒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三、四句说,醒者和醉者互相调笑,但他们说的话各自都不能领会。五、六句说小心翼翼的人是多么愚蠢,酒后意气旺盛的人还比较聪明。诗里的两个人物虽貌似友好,谈笑风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