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 (第1/5页)
说话之间,皮求是摸出了相片,大概有二三十张。可以看得出来,照相的人是个高手,每张相片照得十分精致,有全图,侧面图,背面图,局部图,完全包含了图画的每个细节。
王观看起一张照片看了一眼,顿时皱起了眉头:“颜色好暗淡呀。”
“很正常的情况,你想一想,如果是宋摹本,至今也有八百年了。历经了八百年的风雨,图画能够完好无损的流传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用指望它的色彩有多么绚烂。”
皮求是笑了笑,又有些惋惜道:“再说了,东西在民国时期就流失海外,外国人可不像我们那么珍惜,折腾了几十上百年,没被折腾碎了也是天幸。”
“嗯。”王观轻轻点头,又继续观看照片。
唐后行从图,出自唐代宫廷画家张萱之手,描绘的是武则天在一帮宫婢武士簇拥下出游的场面,所以这画又有武后行从图之称。
之所以肯定这个唐后就是武则天,那是由于画中的唐后身穿日月袍。按照唐代宫廷服饰的典制,只有皇帝才有这样的资格作这样的装束。所以在当时来说,估计只有武则天敢于把日月花纹绣在双肩上。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画是什么年代的作品。
毕竟张萱是大画家,他的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向来是后人临摹的对象。在唐代就有摹本出现了,更加不用说之后的宋元明清了,就是在民国年间也依然有人仿摹,因其作品逼真相似,还被收在故宫馆藏之中。
所以说但凡传世名画名贴,除了原本真迹以外,总是有许多临摹的版本流传下来。这些版本就算不是真迹,却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仔细观赏照片的时候,王观也顺口问道:“皮大哥,这画你怎么看?”
“你没来之前,我也与几个同行交流过了。”皮求是笑道:“他们觉得着录权威,加上传承有序,是宋摹本的可能性很大。”
别看语气不确定,那只是行家习惯性的保留而已。无论是什么东西,都不会百分之百予以肯定,能用可能性很大来形容,也知道皮求是等人一致看好这幅唐后行从图了。
王观轻轻点头,又摇头道:“唉,照片虽然清晰,却始终隔了一层。不能上手,总是不太让人安心。”
“没错。”皮求是也颇为赞同,就算再怎么肯定,在没有亲眼看过之前,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丝疑虑。嗯,其实也和网上购物差不多,无论店家吹嘘得再厉害,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东西就是和他描绘的一模一样。
尤其这是临摹的作品,与原作也有一些差异,就更加不好断代了。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奇怪,摹本和原本不是一样的吗,怎么还会有差别?
首先大家要知道,摹本不是单纯的复制品,所以摹本和原本不仅有差别,而且越是珍贵的摹本,与原本的差别往往很大。这个就是文人雅士的傲气使然了,他们在临摹原本的时候,经常夹带了私货……(未完待续。)
第624章 难题
ps: 两更了,月票还是两张,才二号而已就没有月票了?求大家多支持。
古代文人有傲骨,哪怕在临摹前人名家作品的时候,从来不会为了所谓逼真相似而刻意临摹得一模一样,相反还故意添加许多不同的景物,以显示其中的区分。
不过,古代的字画著录,却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书中记载的名画,从来只是留下一个名字而已,然后用一些华丽的词汇来形容画得有多好,却根本不提画中的图案细节。
这样一来,当真迹和临摹的仿本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是鉴定家们最高兴,也是要抓狂之时。因为真仿作品细节不同,只要能够判断其中一幅是真迹,另外一幅肯定就是仿品。不过又是由于细节的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