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部分 (第2/4页)
州目前主要制造水上飞机。”
“要是让你们全力生产,你觉得一年产量大概多少?”杨秋继续追问。旁边的蒋方震拉拉岳鹏,悄悄嘀咕:“真要动手了?”
岳鹏悄悄说道:“德国重返莱茵兰引发英法震动,但不知为何都没干涉,这让希特勒倍受鼓舞开始拼命扩充军队。意大利杀入北非,苏联扩军速度明显,gc国际又在东欧、南美、我国西北和西班牙屡次闹事,所以我估计最多也就两三年的事。”
“呵呵,凡尔赛说二十年,还真是不假。”蒋方震一笑,等待王助的回答。
后者经常来往欧美早已看出世界局势不妙,所以心里计算一遍后才说道:“我们目前已经全部采用您提出的基孔制和标准化方法,可以大幅压缩生产时间。一架空军j4战斗机是3500工时,海军jz3战斗机4200工时,kc…2运输机1。2万工时,世博会上展览的流星…5是3。2万工时,kc…3是3。1万工时。按照这些工时标准,正常三班倒的情况下每年大约能制造1万架飞机。紧急情况还可以将标准件外包,那么每年1。5万应该问题不大。”
杨秋不太满意,他可以忍受造船比不上人家,坦克数量比不上人家,但航空不行!天上的战斗光有技术优势可不行,除非是代差。毕竟在平行世界中,二战后期零战在技术明显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不少战绩。所以追问道:“如果我想每年达到5万架,依你看要做什么准备?”
五万?!
这个骇人的数字将王助等人吓了一跳,连蒋百里和岳鹏都皱皱眉。此时冯如走了出来,他这位国防部空军装备主任因为经常跑全国,所以比王助等人还清楚限制航空产能的关键在哪里。“总统,这个我知道一点。。。。。。。”“等等。”话还没开始说,杨秋打断后让辜玉文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又拿出笔准备好后一挥手:“你说吧,我记录一下。”
借这个机会,蒋百里侧头瞄了眼,发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生产数字,一些地方还特意在下面画了条线。旁边列举出解决的办法。由此可见在战争已经可以预见的情况下,杨秋此次全国考察其实是对制造业的最后一次摸底。
等他准备好后冯如开始介绍:“全国能生产航空配件的工厂一共有72家,将标准件发包后每年1。5万架可以办到。如果有一年培训和扩能时间,2万架也不是问题,所以主要问题还是总装、发动机、高级工和生产设备着四项!先说高级工,因为我们制造的大部分都已经是全金属飞机,机型也越来越大,类似机翼、机身中段、防弹层和起落架的一些部件都需要尽可能一次成型,才能确保坚固。但模压、铸造、精密件和发动机制造都需要数量不菲的高级工,这方面我们比欧美还有很大欠缺。其次是制造设备。目前所有飞机厂都已经拥有5000吨模压机、铝合金挤压和锻造机,但用于制造大飞机的一万吨以上设备不足,三大公司这边各自只有一台,要想造大飞机,每家必须再加几台。
我的想法是,要是能从今年起先培训高级工,两年内设备到位的话,3到4万肯定没问题,更多就要看工厂在管理和运作上是否能挤出产能。其次还要看外包件运输是否准时、原材料供应、最后就是尽可能减少飞机型号,如果这些都能做到,产能再拔高也是极有可能的。”
杨秋飞快记录着,心里暗暗盘算。折中一下。按照每年3万5千架算,四年就是14万架,这个数字与平行世界中的苏德产量差不多。当然,苏联产量高也有外部支援和使用大量木质帆布件的原因。自己这边铝、钛等合金产量逐步上升。所以未必需要开倒车来增产。但这个数字和美国妖孽般的近30万架相比差距还有不小,要知道美国因为动员晚,实际上只有三年。也就是每年近10万架的规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