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口资源依然不足 (第2/4页)

耕地、农田、山川、河流,所有这些可以定义为资源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人虽然也明白其重要性,但没有人比后世而来的姜林更能懂得其重大的意义。

从唐国元年到唐国五年这段时间里,涑阳城这里没少从安邑城、郇阳城以及唐、虞、胥三国交界处三不管黑市以及商人团从其他诸侯国和方国那里引进一些心向往大唐的国人和奴隶,这些输送到唐国来的人口,一部分被安置到了北边的平阳城,而一部分就地安置在了涑阳城。

而从唐国五年开始,故虞国之地并入大唐国后的这五年里,其他诸侯国和方国的商队、申杉的商人团仍然是没有停下往大唐国继续输送人口的步伐——大唐国在对南边的这些诸侯国和方国进行精盐、烈酒贸易中赋予价值最高的交换物就是奴隶,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所以即便这些诸侯国和方国里的聪明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年,本国国内的奴隶人口流失的有些太过严重,但仍然无法阻挡已经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链的奴隶输送继续进行着。

,!

经过这十年大唐国的发展和经营,现在最南边的故虞国之地含安邑城在内的一市五县,全域人口接近二十万,其中青壮年七万余。再往北的涑阳城全域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万,其中青壮年一万余。

平阳城不但接收了来自南边输送进来的故虞国和其他诸侯国、方国的国人、奴隶,加上这么多年不断走出大山的黎国遗民,十年的时间繁衍生息下来,平阳城全域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万,青壮一万余。

过了平阳以北的太岳山,进入太原盆地,晋阳城以南的平原之上这几年陆续诞生了五个定居点,目前人口尚未达到设县立市的程度,总的算下来,这五处定居点的人口也已经超过了一万人。至于太原盆地最北端的入口、大唐国发源地、已经正式将晋阳镇更名为晋阳城的这里,这几年其实人口的增长是最慢的。

这其实和埋藏在姜林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规划有很大的关系。

姜林深知,晋阳城这里,其实是不适合做一国之都的。或者说,晋阳城只适合做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城,而不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都城。

晋阳城周边的煤、铁资源极其丰富,由此注定了晋阳城以后将是一个工业基地。这不是姜林自己决定的,后世的历史已经是如此演绎的。这几年随着西山那里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了出来,到了冬季,以惧老爷子为代表的一批老人的呼吸道疾病开始频繁地发作起来。从事医疗事业一生的老爷子慧眼如炬,一语便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来——空气质量变差。

从后世而来的姜林自是知道,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晋阳城这里的空气质量还将持续恶化,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刚起步阶段便开始分散注意力去研究环保的事情,是对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掣肘。搞环保,那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事。

再说说晋阳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晋阳城所处的位置,是太原盆地北端最窄处,东西约十公里左右的样子,居间还有汾水流过,能提供给建造民居的平整土地其实很狭小,将来若是将其定为统一国家的都城,人口膨胀起来的时候,只有向南扩张的余地。并且往北一百三十公里处,便是华夏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雁门关。过了雁门关便是鬼方人现在唯一的一座城池,最大的定居点,平城。

虽然姜林立志要让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没有形成巨大的威胁之前,就要被大唐国的先进武器所震慑到,从而彻底放弃此前几百、几千年掠夺的习性,开始慢慢被华夏民族所同化。但事情终究是有会和不会两种可能,若是这种设想最终彻底失败了呢?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都城距离敌对势力只有一百三十公里?仅一关之隔?连个缓冲的地带都没有,那岂不是真的成了天子守国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