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世纪)曾经两次向埃及的阿蒙霍特普五世抱怨埃及送的金子质量低劣:20斤的金子提炼后就变成了5斤。两河流域的工匠们还通过搭配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的比例来制造合金或合成物。比如一种被称为“铜—铅”玻璃的配方是:铅、铜、硝酸钾和石灰之间的比例为600:100:150:5;而当这些物质的比例变成60:10:14:1时,就制成了所谓的“阿卡德铜”。除冶炼金属外,两河流域人还可以生产某些化学原料。亚述人在公元前1千纪,可以配置和使用硫酸、苏打、硫酸盐等。他们还使用一些化学方法着色,如用熔化的金子给玻璃镀上一层红色。

两河流域人对动植物的仔细观察使他们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比如著名的巴比伦王米罗达巴丹拉丹的花园就按照植物的不同用途分类栽种。苏萨的一块泥板上记载了制造香药膏的一系列植物名字,这些植物都具有芳香的特点。古代两河流域人常常根据植物的外表来命名,如把一种植物称为狗舌头。书吏常用的植物名词汇表中没有发现任何编次序的规律,有些抄本用阿卡德语植物名词对译苏美尔语的植物名词,成为独特的双语植物词典。出土浮雕板上的对鸟类和鱼类的描绘形状准确,姿态栩栩如生。经济文献中常有关于植物和动物种类的记载,如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拉尔萨市场上出售的食用鱼的品种不少于18种,有些来自咸水湖,有的来自运河。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知道一些现已灭绝的稀有动物:当时存在着一种山羊,长着长长的胡子,头顶着分得很开的大弯角;在两河流域的干旱平原上还生活一种小马,长着又短又厚又硬的鬃毛和骆驼一样的脑袋;而印度特有的驼背牛的形象的出现表明在印度文明和巴比伦文明之间存在经济和贸易往来。

5。 艺术

渗透于古代两河流域日常社会生活的宗教思想同样也影响着古代两河流域的艺术。两河流域的艺术品绝大多数用于宗教和政治目的。史前的彩陶器皿是两河流域最早的艺术形式。来自于哈孙那、萨马腊、欧贝德等文化遗址的不同时期的彩陶图案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不乏精美之作。

七 科学和艺术遗产(6)

两河流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石雕刻艺术。由于这类艺术品容易存留下来,所以,我们对两河流域雕刻艺术的了解主要来自出土的石雕艺术品。史前文化时期,人们常把一些石刻的动物像放于神庙内,这些神像前的石雕动物可能象征着真正的动物牺牲。早期的动物雕像的制作手法比较粗糙,有的形状使人很难分清是什么动物。苏美尔时期有一种“祈祷人像”,这种石制或陶制的人像双手合一,呈礼拜状。它们在神庙中代表王公贵族日夜伫立在神前乞求恩泽。这种雕像的艺术风格十分简朴,胸肌是两块相交的平面,嘴唇和鼻子都由三角形表示。马瑞出土的伊新—拉尔萨时期“举水瓶的女神”雕像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堪称杰作;尼尼微城新亚述王阿淑尔帕巴宫殿著名的“人面飞公牛和飞狮身神兽”由重几吨的巨石雕成,高大宏伟,堪称为亚述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两河流域出土的浮雕艺术品也很多。这些浮雕图一般刻在石碑上或墙壁石饰板上。现存于巴黎卢浮宫的早王朝时期的代表作、拉旮什的“埃安那吞鹫鹰碑”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示神权和王权的强大。铭文碑上绘有城邦军团作战的情形,一群鹫鹰神鸟啄食敌军尸体和高大威武的拉旮什保护神宁吉尔苏用大网擒敌的生动场面。公元前14世纪以后,亚述浮雕艺术开始独领*,主要代表作是艺术风格和气魄有强烈震撼力的浅浮雕石板图。大批石浮雕图板开始出现于阿淑尔那西尔帕和其子沙勒马那沙尔的宫殿,在提格拉特帕拉萨和阿淑尔巴尼帕时期达到最高境界。在阿淑尔巴尼帕的宫殿中,四面的墙壁全用一幅幅浮雕图板镶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些亚述王宫浮雕板堪称古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