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4/5页)

他得到些许安慰。

寇准曾作过一首《踏莎行》的闺怨词,描写闺中少妇思念故人,言辞温婉清新,感情沉郁细腻,“红英落尽青梅小”之语,更流露出韶光流失、美人迟暮的惆怅、孤寂之情: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馀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人生在世如朝露。最难堪,英雄老去,美人迟暮。古代文人常以美人自喻,寇准感慨美人迟暮,是不是借此感慨自己英雄末路、风光难再呢?

寇准早年中举,名头极响。三次为相,位极人臣;但每一次干的时间都不长,而每一次遭遇罢相,虽说有“奸臣作崇”的因素,但也与他恃才傲物、与同事关系紧张有关。

淳化五年十月(公元994年),赵光义将年仅三十出头的寇准调到身边,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寄予了厚望,认真听取了寇准关于立太子的建议,并对宰相吕蒙正说:“寇准临事明敏,今再擢用,想益尽心”。但干了两年不到,寇准就与冯拯等同事闹得势如水火。赵光义进行调解时,冯拯等人认输服理,寇准却毫不领情,还大言不惭,当着众人的面与皇帝强词夺理。赵光义十分光火,摇头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将他罢相,贬至邓州。

寇准到死,大概也没明白“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吧?

而今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

小传: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莱国公,晚年遭贬,谥号忠愍。著有《寇莱公集》七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渊》辑得一首。

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仕途不顺,就嚷嚷要归隐的文人有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仅寥寥几人。诸葛亮在南阳耕种,是待价而诂;李白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还不停地奔走于权贵之间;明朝大儒陈继儒也曾说要归隐,直到做了高官才罢休,直被人讥讽“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说到底,这世上多是营役之辈,“隐居”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真实愿望还是走“终南捷径”。但有两个是大家公认的隐士,一个是两晋的陶渊明,另一个是北宋前期的林逋。

《宋史 隐逸传》记载,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他喜好读书,通晓百家,才华过人,少年时就是一个满腹锦绣的才子,成年后也曾游走于江淮都市,终是不喜闹市,回到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这种“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可能会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闲愁万种的贾宝玉们艳煞不已,惊呼高雅脱俗,但其清苦贫寒程度,实和农民、村夫无异。林逋自幼父母双亡,“家贫衣食不足”,据说,他在孤山种了三百多株梅花,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出售梅花、梅子,一点一滴地赚取生活所必需的柴油米醋、粗布麻衣。

闲暇的日子里,林逋读书作诗,与梅花、白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调鹤种梅如性命”,世人戏称为“梅妻鹤子”。林逋的书法和诗词造诣极高,《宋史》称他“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峡峭特,多奇句”。林逋的诗以擅咏梅著称,《山园小梅》尤其独树一帜、清丽幽寂,为后人赞佩为“咏梅之绝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