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5页)
然而到了《三国演义》中,那些恶习劣迹不是被舍弃不用,就是被美化成了优点;关羽更被罗贯中有意图的刻画成“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的英雄形象,令读者先入为主的有了“这是个人物”的潜意识。接着便不由分说“桃园三结义”,刚刚进行至《三国演义》第一回,便把刘、关、张三人同“义”绑在了一起。而后关羽便一连串“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城约三誓”、“斩颜良诸文丑”、“千里走单骑”、“捉放曹”、“单刀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英雄事迹,也是一连串由“人”到“神”的演变,令读者应接不暇,不禁大声感叹关羽“英雄盖世”。即使无奈于历史事实,最后发生演义中同样发生了关羽唯一的败笔——“走麦城”,关羽大意失荆州快被东吴处死了,罗贯中也让他喊出了《三国志》中所没有的“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这般慷慨陈词的忠义誓言。为义而生,为义而死,也潜移默化的令关羽的人格,最终升华为神格。纵观《三国志》,关羽未必最为忠义,但在《三国演义》中,在罗贯中笔下,最能代表忠义的绝对便是关羽。
至于吕布,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他武艺汉末第一,演义中刘关张三位豪杰也战不倒他一人,武力上讲无疑比关羽或张飞、刘备中单独任何一人都要强。但却被罗贯中描写成了见利忘义一小人,有勇而无谋,他或为宝马、或为美人,竟先后弑杀两位义父,使得世人皆骂其为“三姓家奴”;诛杀董卓后更四处流窜,先偷取濮阳被曹操打败,归附刘备又抢夺徐州,不听陈宫计谋贪恋妻子导致城破兵败,祈求活命却被刘备一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最终葬送性命,完结了演义中吕布短暂而龌龊的一生。
罗贯中笔下的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自私多疑的武夫。他不但好大喜功,只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语,而且反复无常,投靠一个主人,过不多久就会背叛一个主人,弑杀一个主人。对于手下文武大将,诸如陈宫、张辽的忠言苦谏,他也大多置若罔闻,一味贪恋酒色妻子,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十足的宵小做派。尤其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时,他更反复哀告活命,却难逃曹操下令勒死的悲剧结局,这样的形象刻画,必然会为绝大多数读者所不齿至今。而此时罗贯中还怕有读者看不明白他的意图,特意在文尾补充一句“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实际上,这一切都只是作者为了突出表现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奸佞家伙”,是个“小人”的艺术夸张。
历史上的吕布,虽然未必算得什么正人君子,但也“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 ,依稀是个侠客般人物。而且曾经“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能骗过袁绍逃出生天,颇有智慧,不是演义中那么有勇无谋。即使最后裴松之评价他,也只是“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实在看不出这评价比关羽的“刚而自矜,以短取败”差了多少,至少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么不堪。
关羽与吕布,武艺上一个“武艺绝伦”,一个“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个“威震华夏”,一个“号为飞将”,可谓不遑多让。而至于品德,一个“刚而自矜”,一个“唯利是视”,也不见过大差距。只因为关羽是刘备一方的亲信大将,刘备忠,罗贯中笔下他必然也忠。至于吕布,却是反过刘备的,且不能“心怀汉室”,所以在罗贯中笔下,他必然是奸,否则无以衬托那些“忠义”的武者。关羽与吕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