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部分 (第2/4页)

便是朕失却了传国玉玺又如何?那孙策小儿不也得乖乖的替朕印发檄文?朕不去找他麻烦,他倒是先替朕了了心事,此举倒是也正和朕意!朕意已决……”(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八章 此中事,未可知(上)

听着袁术近乎疯狂的偏执之语和暴戾的眼神,虽然房间里烧着旺旺的炭盆,但阎象仍旧觉得脊背一阵冰冷,如坠冰窟。

短短数月便横扫扬州,江东四郡已得其三的孙策是那么好惹的么?袁术所倚仗的,无非是对孙氏旧将的“旧恩”,在孙坚新死,孙策守孝,群龙无首之际,曾待他们的恩遇极厚。于是便深信只要他这仲家皇帝登高一呼,必定会阵前倒戈?这简直都算不上是当局者迷,只能说是痴心妄想了。

阎象实在不想提醒袁术,就算是同那些孙氏旧将彼此相处了三年,或多或少也许真有那么几分香火情,但随着因为垂涎传国玉玺而和孙策做了那笔“买卖”之后,彼此之间的那点情分早就淡了,现在看来,连当时袁术倚为心腹的陈纪,没准都早早另谋“高就”了。就这人品,又怎和本就是孙氏少主,甚至肯舍了神器换回这些兵将的孙策相比?与其指望这些人阵前倒戈,倒还不如盼望孙策疯病犯了,率众来降靠谱点呢。

而且前番因为妄自同徐州开战失利,再加上之前曹操、刘表和孙策三家联军的强攻,庐江城破,这一众仲家皇朝的“朝臣”们随着袁术仓皇而逃,好容易积攒下来的五万“大军”家底,大部分溃逃,跑不了的也在见大难临头纷纷作鸟兽散。除了已然十不存一只有不到五百人的南阳老兵和七八百沿途收拢的残兵败将之外,袁术军已无所峙。到时候就算是孙策军中兵将顾念旧恩。怕是还没有接阵,自家这些兵将便要不触即溃了。甚至可以说,现在孙策不主动来攻。就已经是给了袁术相当大的“面子”了。袁术认定了这次檄文“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孙策周瑜这哥俩。满心打算顺势而为,将这俩袁术眼中养不熟的狼崽子一举除去。看袁术现在的状态,怕是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了。阎象懦了懦嘴,想说些什么,最终却是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公瑾,眼下这事你怎么看?这倒真像是那袁公路行事的风格,莫非陈束之所言非真。某那传国玉玺,其实并没有被其失却么?”就在袁术同麾下谋士自相犹疑之际,吴郡曲阿城中。刚刚成功“驱逐”了扬州刺史刘繇的孙策,手里竟也同样捏着一张同样由绢帛书写而成的“讨逆檄文”,上下打量着真的不能再真的玉玺印迹,问正跪坐一旁浅浅饮酒的周瑜示意说道。

“伯符倒是对那冢中枯骨多有了解呵!”周瑜微欠了欠身子。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笑着说道:“不过依某看,那陈纪所言倒也并非是假的!或许是有高明之人,使的一计而已,目的嘛,备不住同样是盯上了扬州。”

“哦?那公瑾可知是谁?”孙策对自家这位义弟的谋略心计一向钦佩的很,向来倚之如腹心,周瑜说是有人使计,孙策也没有问前因后果。便自深信不疑,见周瑜眉头微皱。便试探的说道:“莫非是刘表那厮么?”

“不,肯定不是刘景升!”孙策同刘表之间的仇恨已经到了相当的“境界”,在之前份属联军,攻伐袁术时就差点打起来,现在一有点什么事情,孙策第一个想起的,还是这位同自己有杀父之仇的汉室宗亲。周瑜对孙策这种反应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当下也不为奇,阖目摇头说道:“刘景升虽与袁术不和,但其人太过优柔,一心只想守住其荆襄基业,绝不会有这心思算计扬州之事。再说以刘表身份,就算是真得了传国玉玺,八成也会匿藏起来秘不示人。毕竟这刘表可是同先帝血脉最近之宗亲,不管是避嫌还是另有大志,这等神器,都极为烫手,虽说与伯符你有血恨大仇,可若说最不可能之人,反倒是就是他!”周瑜手中轻摇着酒盏,眯着眼睛看着北方虚空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